作者从回忆与舅舅们相处时的情景,更多怀念当时对书的渴望及求学的艰难。在他心中,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传家宝。无论世间法意义上的学习,还是出世间法的学习,都需要循序渐进。如果说前者有阶层性,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那么后者也有道次第。所以不管哪一种意义上的学习或修行,都要不断地打碎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完美,这样去活,生命才有意义。
作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凉州人及凉州文化的期待。每次回村,总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想将一个更大的世界奉献给他们,无奈,他们进不去,他们的心灵一直死死地封闭着,打不开。他们世世代代就活在那块土地上,怎么也走不出来。很多时候,作者也只能尽尽心而已。但是对凉州人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优良品质,作者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了我们读者。大气、厚重等等。
作者面对眼前所有的人和物,心中只有那种浓浓的爱。生命其实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概念。两个人在一起,或者一群人在一起,只要真诚地对待对方,珍惜当下的温馨和快乐,就够了,其他的东西,都是附加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因为,生命结束时,谁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不需要读心术,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颗真心。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其实都是自己。别人,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局限,让你知道自己有什么执着,甚至包括那些诱惑你堕落的恶友们。当你发现了这些东西时,破除它就对了。其它的一切,都是情绪,你留不住。世界一直都在变,人心也一直都在变,我实在没工夫计较那么多变化。因为,一不留神,好多事情就来不及做了。世界一直都在变,我们把握不了好多东西,只能抓紧时间,把握好当下。这就够了,你也只能做到这。其他的,都是一些虚幻不实的念头和欲望。让你产生压力,让你生起热恼,让你消极堕落的,都是那些东西,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错觉,放下它们,不要管它们,当下就解脱了。这就是老祖宗所说的“见即解脱”。
童年的作者,害怕寂寞,喜欢热闹,但他的天性中,并不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孩子,他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长到一定年纪,作者就开始离群索居了。幸好,作者的家人一一鲁新云一直很尊重他的选择,并且给了他最大的支持,也给了最大的空间。作者在这里很感谢他们。
本编通过儿子陈亦新结婚请东客这件事,回忆了作者的童年在凉州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生活模式为以后的作者走出凉州,走进外面的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除了感恩,更多地是感谢!感谢凉州的人民和凉州的文化带给他的成长!
我从中也收获不少,更加深了我践行自己人生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感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