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古时称作‘’角黍‘’。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状,该是粽子的雏形。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屈原面对亡国之痛,不忍苟活,于五月初五那天,愤而怀抱大石投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使鱼虾伤害他的躯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示崇敬和怀念。
屈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令人折服。然而,总觉得他的投江自尽自有玄妙。不时会冒出屈原是被陷害沉江的荒唐想法。这一想法的根源,恰恰来于粽子。
自己喜欢吃白水粽。这种粽子纯糯米,无任何辅料。苏州人喜好甜食,白水粽本无味,但剥开,蘸糖尤好吃。吃粽子的时候,一圈一圈解掉绳线,一张一张剥开粽叶,想着屈原投江,也是绑得如此严严实实的吧。他自己不会绑,那么,谁会五花大绑置他于死地呢?
想来,是那帮强烈反对他联齐抗秦的贵族势力吧。如果屈原的死是不可昭告的秘密,那么百姓就将这一秘密裹在粽子里了。你看,青绿色的粽叶,洁白的糯米,分明是清清白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啊。
与屈原一样悲壮的,还有伍子胥。他是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帮助阖闾登上了王位,并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就了苏州城,助力吴国称霸东南。
但是,后来阖闾的儿子夫差听信谗言,将伍子胥残忍杀害,把他的头颅高挂在城门上,把他的躯体抛尸江中。苏州百姓为纪念他,将挂着他头颅的城门唤作胥门,将他躯体流过的江叫胥江,伍子胥经胥江入太湖的那个地方称胥口。
善良的人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舟,投入水里,祭奠伍子胥。所以在苏州,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伍子胥有着密切的联系。
几千年来,端午的粽子也演变出了各式花色,各种口味。端午节逐渐淡化了原有的祭祀意味,成为欢乐的粽子节。每年的端午前后,适逢高考季。因而,吃粽子,除了是端午的习俗,也多了一份‘‘金榜题名’’’的寓意。
前年,小儿高考,自己也跟风,特意去黄天源买了花糕,去五芳斋买了粽子。苏州话,糕谐音‘’高‘’,粽谐音‘’中‘’,两者合一便是‘’高中‘’。买回糕点和粽子,不仅想给小儿讨好彩头,重要的是想给比考生还不淡定的自己一份慰籍。
是啊,古往今来,谁都需要一份心灵的寄托。就像百姓思念贤臣,寄情于粽子。从这个角度而言,端午的粽子又有何区别呢?
(老猫涂鸦,手机编辑,烦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