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深远地影响。
小时候,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当时我特别喜欢写,每天都写,老师也经常会在我的日记本上批字夸我写的好。但是小孩子的心理很奇怪:日记愿意给老师看但是不喜欢给家长看。但是我妈非要偷看,我都跟她讲过好多次让她不要看我的日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隐私”这个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让她侵犯我的隐私。可是我妈不听,我偷偷在日记本里夹了个很小的卡片,后来发现卡片不见了,很明显老妈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气得不行,和她大吵大闹,哭喊着说:叫你看,我发誓再也不写日记了!从那时候起,真的就不写了,虽然爱好文学,但是已经没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因为一想到这件事情心里就隐隐作痛!内心沉重。
我女儿现在小学一年级,虽然没有学很多汉字,但是老师已经开始让她们尝试着写日记,我发现她挺喜欢写的,寒假作业要求至少写3篇日记,她一下写了11篇。因为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我从来不会去看她写的日记,除非她自愿给我看。反而她有时候她还给我们读她写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除了夸奖她以外,还给她提些建议,比如她形容自己很快乐就是用“高兴、开心”这样的词,我说你以前吃过哈根达斯的冰淇淋不是叫“心花怒放”吗?就是形容特别开心的啊,这个词用起来多有范儿啊。于是从那以后她每次写自己开心就用心花怒放这个词。她很乐意和我们分享她写的东西,就算有一天她不愿意给我看了,我也绝不会去偷看她的日记的。
2012年7月,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质问她“亲爱的父母”。她的遗书第一页写的是“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她刚上初中一年零一个月,被拆的信件和日记,有词典那么厚了。爸妈为此搜她的房间,搜她的书包。妈妈称个人隐私是“掩饰错误的手段”,爸爸则说,想有隐私就是因为“揍得轻”。遗书中,孙正雯丝毫没谈及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其他亲人。这都可以想象。大多数成年人都会使用雷同的语言“安慰”孩子——父母是为了你好。
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帜,恣意侵犯孩子的隐私,或者干涉孩子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他们总是在对孩子的选择上没有边界,替孩子做主,让孩子感到很无奈。
昨天年级开质量分析会,一个理科重点班的班主任发言,说她班上有个孩子文科成绩特别好,理科成绩特别差,孩子很想报文科,可家长就是不同意,以将来理科好找工作为由,硬是要孩子选理科,结果孩子在重点班越来越吃力,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厌学,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了。
所以,父母这种越界的行为,轻则给孩子留下心灵创伤,改变人生轨迹,重则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抑郁自杀。
孩子的人生应该由孩子做主,这也是人生美好的地方之一。大人作为监护人,协助孩子成长即可。虽然这样有点放任孩子,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相悖,但是孩子有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对孩子未来有着殷切的希望和期许,内心不由地焦虑惶恐,由于内心的不踏实,不知不觉就越界、干涉孩子。父母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孩子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很不可取。其实只要孩子没有道德伦理上的问题,或是触犯了法律,完全可以不去打扰他的精神世界。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暴躁、叛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见解和想法,如果父母越界干涉,孩子内心是排斥的,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不独立,内心是暴躁的,而父母害怕孩子走偏了而强行干涉,他们之间互不相让,矛盾就不可调和,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边界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需要坚守一个边界。
替孩子做选择的父母其实是很自私的。
人生在世,如果重大的事情都是别人,哪怕是父母说了算的话,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自己来说,这样的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就像你在下棋,旁边站着个世界冠军,不断指挥你,他是比你高明,可是如果都听了他的,你下棋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别理他!听自己的,是输是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在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