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低龄化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
肚子里胎教
三岁前早教
幼儿园双语教学
小学书法、钢琴、舞蹈兴趣班
初中高中则是各科辅导班
上了大学也不消停
英语四六级
考研包过
考证秘籍
铺天盖地的袭来
做父母的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
于是孩子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中
结果就是
90后已经保温杯里泡枸杞
打响了发际线的保卫战
很多父母都在纠结
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自由自在的成长,还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相信《天才少女》会给你一个答案
普通孩子的教育尚且如此难以选择
若是一个数学天才
在成长和成才这个问题前
又当如何抉择呢?
《天才少女》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的故事。
除了回答成长还是成才的问题之外,本片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教育片,此处的教育并非只针对儿童,而是对于各位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来说。
有时候,该学习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1:鼓励
影片伊始,玛丽就说自己讨厌去学校。因为那里的一年级的教育水平对她来说实在太低了。但她的舅舅弗兰克却像让她学着做一个普通孩子,学会社交,所以还是把她送进了学校一年级。
玛丽作为一个数学天才,很快就在学校展露出她惊人的数学天赋。面对老师“57乘以135等于多少?”的刁难,她对答如流,不仅运算速度飞快,而且与正确答案不差分毫,甚至还补充了平方根是多少。
但问题是她始终融入不进普通孩子的世界,也一如既往的讨厌着破学校。
甚至当校长来的时候,她冲校长大声嚷嚷,央求弗兰克把自己从这里弄出去。
弗兰克自然被叫到了学校,接她回家。
面对这种被叫家长的情况,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把孩子胖揍一顿,然后再扔进学校,嘱咐她不要给自己再找麻烦。
但弗兰克带着玛丽和她最爱的伙伴独眼猫弗雷德,一起去了沙滩。
在被孩子问“妈妈希望我去上学吗?”这个灵魂问题后,很多人都会逮住这个孩子动摇的机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思想上的灌输和说教。
但弗兰克并不以己度人,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我说不好。”并且鼓励她应该更加富有同情心,与同学交朋友。
很显然,他知道问题所在,玛丽不想去学校,因为她所处的层次,和普通的一年级孩子不一样。在她眼里,对那些孩子有所轻视。
但很多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的问题根源所在。单纯的以为,不听话是孩子的常态,只能用呵斥和棍棒来教育。
请扪心自问一句: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2:理解
而接下来玛丽借独眼猫弗兰克来表达自己——没有人发现她的聪明,也没有人理解她的苦恼。
她开始试着对同学和老师敞开心扉,不再像从前一样,将自己孤立封闭。
而她的老师邦尼,开始时也是带着随意的心态去听玛丽的讲话。
直到玛丽说到“没人理解他。”的时候,她的笑容凝固了,表情变得严肃而认真。她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的孤独与寂寞。
那一刻,两人心意相通。
而在日后的一个小测验中,邦尼老师给她准备了一份适合她数学水平的难度很高的试卷,而不是和普通孩子试卷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
在玛丽做完题目之后,对老师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她的吐露心声,得到了回报。
全场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热络的话语,但在她们相视而笑的那一瞬间,玛丽似乎与这个小小的世界达成了和解,不再如往日一般厌恶学校。
郑渊洁曾说: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邦尼懂得理解与变通,她没有对这个异类采取歧视或是漠视的态度。相反,她给予了玛丽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3:宽容
生活总不会风平浪静,玛丽因为看不惯同学被欺负,便出手打了一个十二岁的男孩。
弗兰克再次被叫进了学校,这一次,即使校长再三威胁要劝其退学,申明玛丽行径之恶劣。弗兰克却在老师和校长面前说出了这些话。
大概每个孩子都打心眼里期望自己有一个这样开明的父亲吧。
校长知晓玛丽是一个数学天才后,便开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条件,让玛丽去橡树学院,那是一个专门为天才儿童开设的学校。并且还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不用他支付一分钱的学费。
即使这样,弗兰克还是拒绝了,他想让她当一个平平凡凡的孩子就好,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
同样是在这里,弗兰克说出了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若是脱离普通人,去到遍地精英的橡树学院,玛丽永远领悟不到生活的真谛,她的人生中便永远都只有数学两个字。
孔子曾有言“君子不器”
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不要局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不要让人生中只有数学,生活还有其他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这大概是弗兰克最想告诉玛丽的道理。
4尊重
紧接着玛丽的外婆,弗兰克的母亲,找到了他,提出要将玛丽接走,给她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很显然,她想将玛丽教育成第二个像她母亲一样的天才数学家。
此处开始,两种不同观点的拥趸者都已经正式登台。
到底是让孩子成长,还是让孩子成才?母子两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甚至还闹到了法庭。
其实,两种不同观点之争的根源,在于两人对于成功两字的理解不同。
母亲伊芙琳认为的成功就是可以扬名立万,流芳百世,将功成名就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而弗兰克则觉得,能追寻自己所爱,自由自在,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而观点之争,永远没有一个答案,因为观点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就如弗兰克所说:“我有一个想法,但那是我的想法。”
但在这场永无休止的争论里,弗兰克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他与母亲伊芙琳不同,他懂得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
他尊重玛丽,将她看作一个平等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
他鼓励她去探索,去做出自己的选择,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他不会替她铺路,与其功成名就,他更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而这一点,正是很多父母所缺乏的东西。
5守恒
犹如现在的虎爸虎妈,伊芙琳将自己女儿戴安十七岁时的恋爱视为洪水猛兽。女儿戴安被男友保罗带到佛蒙特的度假小镇滑雪,却被她以绑架罪起诉,直至保罗不再联系戴安为止。
而对于戴安失恋后的自杀,在她的口中,竟然变成了“她消沉了一段日子,心不在焉。”
在戴安的生活中,只有数学。
伊芙琳的教育方法,可谓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每天连轴转的高强度学习,即使对数学的爱深入骨髓,也迟早有磨没的那一天。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努力不应该是某种需要被时常觉知的东西,意志力是短期内会用完的精神能量。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别过度消耗孩子那点宝贵的爱好了。去兴趣班可以,但至少你要先知道TA喜欢什么,而不是一个周末就塞满了绘画,舞蹈与书法。
虽然广撒网式教育为众人推崇,但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会一点点消耗掉孩子的求知欲。
6:折中
最终,弗兰克选择了一个极为折中的方法。玛丽既可以呆在橡树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又能在课余时间,与朋友们嬉戏打闹,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回归儿童的本真。
本片中持有不同观点的母子两人,都似乎有点极端。弗兰克想让她泯然众人,而伊芙琳则想对她进行魔鬼训练。
为了孩子,两人各让一步,选择妥协,又有何不可?
就像植物生长一样,孩子成长同样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为了成才就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不能为了成才就让他脱离自己的圈子。
还记得约翰列侬的一句话: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干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人生甚短,别为了钱途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不幸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