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Ghostinthewind是一位注重学习,并且很有想法的青年,他邀请我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在向别人表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原本在脑子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会被组织串联起来,讲到最后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原本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一些点会被调动出来,并编织成一张网,用于支持和说明自己所表述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为了说明中医能够治病,我就要先从中医是怎样思考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运行规律,人体的小宇宙要跟上大宇宙的运行步伐,顺应自然,像自然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就不会生病。如果逆天而为,人体渺小的力量,无法抵抗自然的强大趋势,只能损害自身这个出发点入手。还要找出一个恰当的例证,比如就像骑马一样,老骑手顺着马的动态,让马的力量带动着自己起伏前进,骑手在马上的状态是松弛和跟随的,他骑的很轻松,同时也不会受伤。而我骑马的时候,双腿紧紧夹住马肚子,脚底扣紧了马镫,双手还紧紧的拉住缰绳!结果搞的自己腰酸背痛,腿上还被磨掉了一块皮。
进一步去谈,中医治病时,不是针对症状本身在做治疗,而是努力调整人体的运行机制,使它符合自然的运行规律,顺应天时。所以说,中医并不治病,它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升降平衡状态,在人体平衡的自然内环境下,疾病状态无法在这个环境中存在,所以疾病消失,人体恢复健康。
你看,如果要向别人说明类似中医能不能治病这样意见分歧比较大,社会上充满着各种声音的现象,简单提出观点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为了说明问题,我必须尽力搜集自己知识体系中所有相关的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用符合逻辑顺序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自洽的逻辑链条,通过这个能够自我圆满的逻辑链条来说明问题。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问题,帮助对方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最好还能举出恰如其分的例证来,好的例证可以事半功倍地助力我的说明工作,让我想说明的问题更加真实,难以辩驳,同时也给对方提供一个帮助他快速理解的通道,通过一个熟悉的事件,类比到我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对方也就更加容易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的大脑中实际上早已存在关于中医的一些零散知识。平时只是自以为了解一些中医,但自己很少会尝试通过在大脑中的推演,将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当我们需要向别人说明这件事的时候,那就不能只是用不容辩驳的语气强调中医能够治病,我亲眼看到谁谁谁就是用中医治好的等等。这样的语气不能说服别人,只能强压别人,有些人迫于权威不敢顶撞,但内心并不服气。“说服”这个词,第一个字是“说”,比如我用语言或者用文字来表达我对中医的认识和观点;第二个字是“服”,就是对方认可我的观点。只有“说”没有“服”,说明说服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达到目的。
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相关知识充分挖掘和调动起来,这里说的相关知识不仅包括中医类知识,还需要其他类型的知识参与进来,共同编织成一张逻辑之网。环环相扣,首尾相接,最终达到表达和诠释清楚一个问题的目的。
如果平时各种类型的知识积累是输入,在没有输出需求的时候,这些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起来,有些知识会因为长期不用而淡忘,有些类别的知识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关联。在有输出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搜索知识库,提取各种有用的知识点。输出得多了,所有已有知识被提取使用的频率就会增加,被多次使用过的知识不但很难遗忘,甚至会记得更加清晰。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一位擅长讲笑话,每次聚会大家都会邀请他讲几个笑话,他的笑话库的储备就非常清晰准确,什么时候他的笑话都能信手拈来,而其他人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这位同学的笑话知识库被高频地调用,知识的记忆就非常稳定和准确。
所以完整的学习流程中必须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缺少输入,大脑中贮备的知识点太少;缺少输出,知识点不能链接成逻辑链条,输出得少,知识点调用次数少,遗忘得也快。
输出的两种有效手段是写作和演讲,都需要通过搜索、整理,将知识点链接起来说明一个问题。这两种方式难度稍小一些,因为都可以提前准备。难度更大的是即兴演讲,Ghostinthewind提到的话题就是即兴演讲,没有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整理知识点,一切都要在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即兴说出来,还要调动足够充足的理论和例证,满足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真得”说服“别人。这样的能力还是要通过有准备的写作和演讲来进行训练,练习和思考过的话题足够多,大脑中织成的逻辑之网也就足够多,网和网之间还会产生更多的联系和链接。这时候,面对即兴演讲的局面,就很容易能够从大脑中调用现有的逻辑网络,或者马上将几个逻辑网络链接起来,支持一个新的论点,从而从容应对,不至于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