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的《人面桃花》,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书目。
作者格非,八十年代先锋写作的代表作家,其他作品有如《迷舟》、《褐色鸟群》等,都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声誉。
【故事概要】:
《人面桃花》讲述了清末民初江南小姐陆秀米不知不觉卷入了革命中的一生,叙事余韵悠长,充满江南水乡的朦胧气息。秀米的父亲是个江南小乡绅,偶然得了一张“桃花源”的地图,深深痴狂想要追寻,却终离家出走不知所踪;父亲好友暨革命人士张季元来家寄居,与秀米和她母亲产生了情感纠葛,随着革命党被剿灭,张季元莫名惨死。不久,秀米在出嫁路上被土匪劫到了花家舍,这段生活经历给秀米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竟模模糊糊理解了父亲、张季元、土匪老大等人追求的“可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风雨长廊”、“桃花源”的大同世界理想。辗转流离之后,秀米留学归来以革命党人的面目在家乡办学,也渐渐走上了革命理想的探索之路,试图建立大同世界。但小说结局终是以理想的幻灭、秀米悲凉的死亡收尾。
【小说风格:古典、绵延、沧桑】
小说充满了古典、绵延、沧桑之感。格非早年曾受博尔赫斯的影响,文字充满玄奥之风,同时,他又在自己的文字实验中,努力地将中国古典的文字风格与这种玄奥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风格道路,《人面桃花》就是一部得益于其文字功底而读后顿感华枝春满的作品。文字典雅秀丽,清新自然,意象层叠,迷雾流淌;叙事细腻温情,精雕细琢之中流露出一层朦胧之气;故事的节奏感特别好,一再埋伏笔设线索,若草蛇伏脉之感。小说时间跨度较大,分别缓缓道来陆侃、张季元、王观澄、秀米等不同年龄跨度的人物,在不同时期对时代的精神的探索和其自身命运的变化,叙事空间也从普济到花家舍再回到普济,时空上和空间上都营造了绵延循环之感。小说从书名到内容,都笼在一种历史人世沧桑感中,整个故事是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手法,展示了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尝试,以及最终的失败。
【小说内容:乌托邦梦想的破灭】
这本书,是作者用虚构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内在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乌托邦梦想。陆侃一开始便发疯离家出走了,从此再无音讯,直至后来有人看到一僧人与其相似,待家人寻去,却又扑空,寻人之事也不了了之。他去了哪里?看破红尘,云游四方?不得而知。只知他曾想在全村每家门前种上桃树,建一条风雨长廊,把每户人家连接起来免受风吹日晒,但无疑实施起来不太实际,加之官场失意,最终内心的桃花源梦想破灭,变得疯疯癫癫,而不知所踪。
接着陆侃的朋友张季元来到了普济。他是一名革命党蜩蛄会的骨干成员,事泄被清朝密探所杀。他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清朝势力顽固强大且耳目众,一方面是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可能根本就是错的……再比如你一直在为某件事苦苦追索答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答案其实不在你思想之中,它在别的地方。”当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付出,质疑革命的必要性时,很多事情让其自身无法掌控,结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矛盾之中,最终悲惨地失去了生命。
土匪老大王观澄不同于其他土匪兄弟,自奉极俭,破衣烂衫,修房造屋,开凿水道,辟池种树,兴建风雨长廊,竟然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花家舍。人人衣食丰足、谦让有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连“蜜蜂都会迷了路”。但这样一个桃源仙境,在花家舍各首领的火拼反目中毁于一旦。可见,所谓人心难测,真正看透名利、抛却欲念是很难的。
故事的最后,秀米从无知少女到投身革命理想而蜕变,为建立理想世界作出种种努力,以及失败后的怅惘。她最终从东洋留学归来回到普济,继承了张季元的理想和事业,成为蜩蛄会头目、建立地方自治会、开设普济学堂,从封建少女成长为思想开放行为进步的革命新女性。秀米被捕时,她五岁的儿子,在看到官兵的一瞬间就奔跑去告诉母亲,最后死于乱枪。之后秀米开始自我禁语,过上隐居般的日子。
【最后,光明的尾巴】
小说中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一直被探索,却一直以各种方式在幻灭。但我想,这个梦在中国文人心中延续了几千年,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他们还将一代又一代地追逐下去。结尾,小说留了个小小的尾巴,让秀米的另一个儿子成为了该书下部《山河入梦》的主角,追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