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和气、血是并驾齐驱的物质。气没了会死人,血没了会死人,津液没了一样会死人,排名不分先后。
津液到底是什么?
津液是液态的,在身体里的物质,它流淌在血液里、孔窍间、皮肤中、骨髓里、脑液中……津,清轻稀薄一些,流动性比较大;液,浊重黏稠一些,流动性比较小。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因此不做严格的区分。
津液的形成:
津液来自饮食,先由胃收纳腐熟,把其中的水谷精微和部分水流分离出来给脾,然后把其余的部分输送到小肠。小肠进行清浊分离,再次把水谷精微和清液上输给脾,剩下的残渣运送给大肠。大肠接受这些残渣后,再次把清液分离出来给脾,然后剩下的物质形成大便。
脾分别从胃、小肠、大肠接收到的这些水液,就是津液的来源。所以说津液的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都有关系。
津液如何输布全身?
先由脾气对津液进行传输,它主要有四个途径,其中三个如下图:
第四个则是脾本身因为在中焦位置,所以根据脾升胃降的功能,将津液上腾下达。
肺接收了脾气的运送后,通过自己的宣发功能,把津液上输到身体的上部和四周的皮肤;通过肃降的功能,把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其它脏腑输送。其中,把浊液分离出来送到膀胱。
肾气的主要作用就是蒸腾气化水液。前提是首先它要支持其它脏腑正常工作。如果没有肾气的支持,其它脏腑是不能很好的工作的。
肾气对膀胱中的水液进行蒸腾气化,将其中的清液气化后,让身体再次吸收,只有剩下的浊液才能化为小便从膀胱排出。
PS:膀胱是由多个脏腑共同管理的,尤其是肺。中医治疗尿潴就是开肺气,宣肺降逆,常用到紫苏叶和枇杷叶,病人喝完第二天就能正常排尿。
肝主疏泄,所有关于疏通的项目都有它,因此它也参与津液输布。
三焦是六腑之一,对照西医理论它实际上就是腹腔内的小管道,专门用于运输水液和气体的,所以三焦通畅与否对津液的输布也很重要。
身体里很多脏腑都参与了津液的输布工作,任何脏腑功能的病变都会影响到津液,所以不是你喝多少水就能供应身体多少水,大量饮水还会加重脏腑的负担。因此中医讲究的永远都是因人而异和适度。
为什么总是感到口渴,但是一喝水就要去上厕所,怎么喝水好像都不解渴?因为喝进去的水都被尿掉了,没有转化成津液,所以身体一直处于缺水的状态。
脾在液为涎,是口水中比较清稀的部分,所以脾缺水,嘴巴里就没有口水,老是感觉黏黏的(脾湿,睡觉的时候就会流口水);肾在液为唾,就是口水中比较黏稠的部分,肾缺水,就总是觉得口干舌燥。
喝进去的水,要想被转化为身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津液,需要各个脏腑的合作,尤其是脾,它是吸收与转化的第一关。脾主运化,主水湿代谢,脾虚就很容易造成津液不足,或者水液内停。
津液的病变一般主要有两种情况:津液不足和水湿内停。
津液不足是什么造成的?根本在于脾胃,如果津液的生化来源本就不足,那么再输布也没什么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津液亏耗,津液亏耗的方式多了,比如出大汗。心在液为汗,出的汗不是水,那是心液。所以经常剧烈运动的人,也会造成津液缺失。多汗的孩子迁延不断地咳嗽,也多是阴虚的表现,咳嗽多为肺痿,就是肺阴枯竭的结果。所以不要觉得只要运动就会健康,而是要适度运动才会健康,长期大量流汗不是减少身体的水分,而是津液,是心液!
津液不足主要有哪些症状?心烦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口水少、皮肤干燥,甚至会出现下肢痿软、小便短少、大使干燥等症状。
治疗准则:滋养津液、益气生津。
水湿内停究竟是怎么回事?
先来说一下水在体内的几种形式: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风水,就是风从毛孔进入身体里,像一道屏障,把身体里的水气罩住了,让水气不能正常地散发出去。
风水有什么症状?从外部症状来看,就是骨节疼痛、怕风。因为风把湿气密闭在体内,水流到关节部位的时候,关节就会很疼,这就是常说的风湿。这时如果水气流到了头面部,脸部就会浮肿,上下眼窝会水肿,就是俗称的大眼袋,时不时地还会咳嗽。这时候用水指按手和脚,都会出现小窝。另外,若后背受了风,如果骨节不疼,身体则会感到疲倦和沉重,这也是风水的一种。
身体的红疹,或者瘾疹,或者风疹到底怎么回事?当风邪进入身体以后,风会先和身体里的气相搏,如果风邪很强,就会把血管全部罩住。血管里的营气和津液就被闷在里面越来越热。这时如果风邪减弱,热能全部透出汗孔,就是常说的红疹;如果这种热只能发出一半,那就是瘾疹;要是一点热都发不出来,全部被闷在血脉里,那么皮肤就会变痒。抓痒其实就是泄风,但无法把里面的风全部泄出来,所以就会不停的痒,不停的抓。
中医治疗风疹,往往吃了药疹子会发得更厉害,其实这是在好转,是身体里的郁热外发的正常现象,是好事情。疹子全部发出来,把热透完了,这个病自然就好了。如果不发透,让热再次回到皮肤里面,反反复复,时间一长就成了慢性病。
皮水,是指喝到肚子里的水,经过脏腑代谢后,没有气化为津液输布到脏腑,也没有变成小便排出体外,而是聚集在了皮肤下面,所以叫皮水。
皮水的症状如何?皮水就是全身皮肤浮肿,一按下去就是一个小坑,因为这个水病不是风引起的,所以不怕风。但腹如鼓胀,敲起来还嘭嘭响,也不感到口渴。
风水和皮水都在皮肤表面。有风进入身体,让水湿不能代谢,叫“风水”。身体里的水停留在皮肤表层,造成全身浮肿,叫“皮水”。而那些停留在身体里的,不是正常需要的津液,是不应该有的水,统称为“里水”。它包括了脏腑里的水、正水和石水。
心的五行本属火,如果有多余的水液停留在心,水灭火,心阳会顿时变得微弱。此时人就会没什么力气,心里很烦燥,睡不好觉,还会出现一种症状,就是阴肿。
为什么会阴肿?因为心肾相交,都属于少阴经,心火没了,肾水就会很寒。而肾水生肝木,肝木也就寒了,肝经循经前阴,肝经湿寒阴处就会肿,男女都一样。
肝水是什么?肝水就是西医里说的肝腹水。它的症状就胁下腹痛,不能转身,肝里有水。但因为这水没有伤及脾胃,所以还能产生一些津液,小便也可以断断续续地有。
肺有水是什么情况?就是浑身肿,小便困难,时不时地会拉稀(中医称之“鸭溏”)。这是因为肺主气,如果肺有水,就会气行困难,浑身发肿。之前提过肺气通过肃降分泌浊液到膀胱,变成小便,因此肺气不畅,小便就很困难。接稀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湿大肠也会湿,就不能产生有形状的大使。
脾有水,就是脾湿了。肚子会比较大,四肢沉重,津液不能生化,口渴,浑身没劲。因为脾主肌肉,脾湿四肢的肌肉也会水肿,感觉很重。脾湿导致脾气不升,所以就会胀肚子。
肾有水,肚子大。但这个肚子是指下腹部,就是肚脐以下的地方,而且肚脐会突出、会肿。腰痛,因为肾在后腰的位置,肾有问题多半都会腰痛。肾气不能蒸腾膀胱,所以就不能小便,小弟弟会潮乎乎的。肾主水,为寒,因此脚会特别冷,可是因为肾有水是停留在身体下面的,所以脸并不肿。
以上是脏腑里的水。还有正水和石水。
正水的外在症状是喘。它其实是因为水停留在心的下面,就是差不多胃的位置。因为胃里有水,胃气上逆,把水往上推,压迫了横膈膜,所以就会呼吸困难,就会发喘。
PS:促发哮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可能是这种心下有水,有可能是因为咳嗽久了伤了肺阴,也有可能是脾湿胃逆,肺气壅塞。中医治病不是看病名就能拿出药方的,一定要根据各人的情况综合辨证。
石水的外在症状是下腹部胀得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但是并不喘,因为它的水在腹部下面,不会影响呼吸。
五脏之水、正水和石水,都是“里水”。最后来看一下黄汗。
身体流汗本应该是无色的,但是如果流出的汗液发黄,那就是有病了。伴随着黄汗可能会出现如下症状:身体肿,容易发热、出汗,常常感到口渴,汗经常粘衣服,汗水的颜色是黄色的,脉很沉。
大汗之后不能立刻洗澡,那是因为在出汗时毛孔是完全打开的,若此时洗澡,就会有水从毛孔直接进入身体。水进入身体后,浸淫经络,卫气在身体的表层,卫气郁热身体就会发肿,营气在血脉里,营气郁热消耗津液,就会发渴。脾主肌肉,脾湿木郁,木主五色,入脾为黄,所以此时流出的汗液就变成黄色的了。
患了黄汗病后,小腿会觉得很冷,如果不冷,而是感到关节发热,疼痛,那就变成了关节炎。那是因为水把经络的热郁在里面,热不能外达,所以会出现外冷内热的情况。然后经络里的热又在不停地消耗津液,筋骨得不到津液的濡养失去弹性,时间长了关节就会发热疼痛。
一吃饭就出汗、一到晚上就盗汗的人,就是因为营气有郁热的绿帮。这样的人,假如汗出了,身体反而觉得发热,并没有凉爽的感觉,时间长了之后皮肤一定会干燥起皮,要是老发热不止,那肯定就会长恶疮。这是因为经络里的热,没有因为汗出而减少,时间久了,营血中的津液被消耗得太多,慢慢地血就会变得黏稠很容易淤积,形成了瘀血。血脉不畅通,不能有效的滋养皮肤,皮肤就会干燥甚至出现龟纹。要是一直发热,血肉就会腐烂溃疡,发为恶疮。
假如身体感到沉重,汗出了之后会感觉好点儿的人,时间久了就会胸中痛。腰以上经常出汗,但是腰以下就没汗,腰部和髋骨处感到很疼,就像皮肤底下有东西一样。情况严重的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疼,烦躁,小便不痛快。这也是黄汗病的一种。身体沉重是因为身体里有水湿,汗液代谢了一些水湿后,人会暂时感到轻松一些。但总是不停出汗,血液就会变少,因为血液的生化其中一个就来自津液。肝藏血,血少了,肝必伤,肝气向上郁冲,就会发生胸痛。上半身出汗,下半身无汗。风木郁勃,经络鼓荡,就会腰髋疼痛,好像有东西在皮肤里。经络湿气过重,身体自然沉重,烦躁。脾湿肝郁,小便肯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