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学习,让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我们总是被动式的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像海绵一样,有什么,吸收什么。这让学习缺乏目的性和自主性,自然会省掉很多思考环节,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容易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是什么。再者就是在理解的层次上不够丰富,深度上也不够深,仅仅是为了学而学,难以举一反三。最后,这种被动式学习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被迫的意味,这也会导致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后来当我们有了个人兴趣后,会开识基于某个主题去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个阶段是主动吸收式的学习。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去学,通过学习找寻答案。这种学习方式自然是比第一种好些的,它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但依然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我们如何检验自己真的学到了,并且没有存在理解偏差?如何很好地运用它?
而通过输出的方式去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输出时我们得自己理清学习内容中包含的逻辑,才能顺利输出,于是我们可以自我检视学习中被忽略了的漏洞,查漏补缺;其次,在输出过程中,为了让他人更好理解,我们需要运用一些或故事或场景的描述,让其更为生动易懂,这也变相地要求我们需要深度理解该知识的边界和使用条件,可以应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最后,在输出后我们会收到外界的反馈,通过他人的提问、质疑等我们又会再反过来审视思考自己之前掌握的内容。
输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分享,可以是教学,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工作业绩。经过整个输出的过程,我们把新学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了连接,重构,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经得起推敲。与此同时,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人在输出同一个知识点时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个方式带有个人印记,这就是独属于你的创造能力证明。
一个人能力的提升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将新知识与就知识结合,将新知识与旧问题相匹配地不断运用和创造中提升的。我们要想快速学习,快速获得能力的提升,那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去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尝试输出。比如看完一篇文章,分析提炼一下要点,尝试转述给他人,看了一部电影、一本书,尝试写影评和书评,有任何想法时尝试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跟他人分享,学了某个主题的知识后教一教别人。
相对于被动吸收,主动吸收等方式,在输出时才更能体现我们的综合能力,能不能很好地运用已有的资源?能不能产出有效的,有价值的东西?能不能有逻辑的,清晰的,语言流畅的阐明观点?能不能发挥出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能力锻炼的过程,而能力就像肌肉一样,越练才能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