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观后感

这个春节过得不亦乐乎,见了很多的亲戚,吃了很多美食,在两个新家热热闹闹感受到了家庭的欢乐。在上班前的年初六和年初七,终于可以按下聚会的暂停键,享受下独处的时光,看下电影,饿下肚子,重新回归普通的生活。

跟老公一起,选看了《小小的我》。新生代的易烊千玺,饰演了脑瘫患者刘春和,绝对是这部电影的聚光点。所有的镜头都聚焦在他的眼神、表情、 脸部肌肉、扭曲的手脚上,沉浸式地感受到他细致用心的表演。看着他走路,说话,那个脸部肌肉的变形,肌肉的抽搐,颤颤巍巍的步伐,在观影中一度让我感到太辛苦了太心酸了。

有些人天生,连站直都是奢侈

看了豆瓣的一些残疾人观影感受才知道,这个表演有点用力过猛了,脑瘫也有不同程度,这种9分的脑瘫,比较罕见。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我拍手叫好几个片段:

咖啡厅应聘,遭婉拒后,为了表现自己,在咖啡厅过道来往踱步表演菜名和绕口令。店长说:其实,我只想要招个普通人。他说,我是个记性很好的普通人。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征服了咖啡厅的店长,外婆说以后有钱了。他说,不对,是有工作,那是尊严。

半夜找快递拆快递,那紧张期待,拆开录取通知书的深情和动作,真的每一帧都在表演。

听证会上的演讲,他说:以为现场会有意见相反的双方,但现场得到的是油米面。木桶理论,残疾人就是社会的短板,再渺小再破碎的我,都是完整的我。

听证会上说木桶理论

电影里的流浪猫的隐喻也很巧妙,之前遇到流浪猫,叫雷震子,三条腿的,走起来跟他很像,所以领养了,死后依然用铁盒装着他的骨灰,留在身边;被师范学院录取后,自行开车到山上将雷震子的骨灰撒像山里,也是跟那个孤独、无助、缺陷的自己和解,跟外婆约好,日后的路自己走。这时音乐响起,田震雄厚的嗓音“干杯、朋友”。

跟外婆到山上和自己和解

虽然电影的情节设置也有很多的不合理,例如他脑瘫严重至此,写字动作那么慢,在高考题量那么大,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为什么可以超一本线80分?雅雅的这个角色设置也很故意,就是为了显示残疾人跟正常人一样,除了吃喝拉撒还有其他生理需求,但是雅雅就算是一开始出于对残疾人的好奇和关心,后面为什么会跟刘春和一步步靠近并谈论生理?

尽管电影有点失真,但回想起来,多个画面还是让我很震撼的,也启发了我从此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但社会上的普罗大众,包括我,真的可以对残疾人不产生厌恶、恐惧、怜悯?真的可以有什么主动自发真心的关怀吗?还是说跟电影里一样,利用残疾人会做牛轧糖这样的噱头进行商业宣传,或者是这个残疾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引起了群众的注意。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人文关怀是浮于表面还是落到实处?

根据检索,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中国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基本法律,1990年通过,2008年修订,主要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活动、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方面进行法律约束和保障。就业方面,法律规定用人单位需按不低于1.5%的比例雇佣残疾人,未达比例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雇佣残疾人的企业可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另外,政府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

残疾人的每一天,都是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还要面对社会不经意间投射给他们的厌恶、恐惧、嫌弃情绪。这是生命的不公,无法选择的不公,就像刘春和在电影里说的一样:“为什么偏偏是我,没有答案,永远没有答案。”。但人的生命力是顽强鲜活的,与其让残疾人努力证明自己和正常人一样,还不如接受自己的残缺, 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的残疾人,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就算身体完全健康,精神上也会有残缺,要么缺爱,要么缺德,要么缺心眼。这样比起来,是不是更能治愈自己。

最后,以刘春和试教时讲的一手诗,致敬社会上,每一个小小的我: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