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辽河

本诗歌改编自津子围先生小说《大辽河》


“当一条河伴随着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你一生。”

                                                             -----【美】安·兹温格《奔腾的河流》

旁白:如果把一条河看成生命的过程,那么,源头是出生之时,一声啼哭,横空出世。上游则是童年时光,落差较大,激越跳荡,然后进入青春期,四处探寻,充满活力。

行走在辽河岸边,感受孪生空间和平行世界的奥妙,我不止一次想过,在这样的时空里,我会遇见怎样的人们,又能不能找到,另一个自己呢

A:你从晚清的悲风中走来,走过岁月的峡谷,流人跋涉千里的身影,在东辽河的柳条边摇摆

(情节参考原书 P31-32,男主人公四叔在晚清年代出场,因受学生“科举舞弊案”牵连,含冤流放,四叔的流放点,就是柳条边沿线的尚阳堡。浩浩2590华里长的柳条边,记录的是东北流人的血汗)

B:“床前见月家园梦,雪后听鸿兄弟情。消浊却怜诗兴浅,三秋不敢忆鲈莼!”

(诗句出自季开生的《尚阳堡即事》,在小说中作者将这首诗编进了四叔自己整理的诗集《辽河诗抄》中,而四叔本人又是由以函可为首建立的冰天诗社的一员,冰天诗社是最早出现在清代东北的文学社团, 也是第一个由流人组成的文学社团,他们的诗歌充分展现了流窜边荒的“遗老流民”的感情世界,小说中提到的《千山诗集》也是这个诗社流传下来的作品集,为后人研究东北流人文学及流人制度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A:蘸取几分诗意,摘取几丝流水琴音,风吹大地,滋生万物,这是四叔在万顷之茫然里,诠释命运的定义

(参考情节:四叔在狱中坚持要回自己的古琴,后结成冰天诗社,在牢中为狱友弹琴解闷,偶尔也会吟哦作诗,“风吹大地,滋生万物”出自原文P113,万顷之茫然则是代指大辽河,“诠释命运的定义”是因为四叔曾经自己感慨过命运无常,“时也,运也,命也”。)

B: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残冬尽退,生机盎然,流行千里磨不掉文人风骨,剪不断赤子之心

(首句出自王维的《送别》,这里表达的仍然是失意的落寞情怀,然后话锋一转,四叔在流放的后期阶段,留下了《残冬尽退》的作品集,生活渐渐看到了希望,情感基调也转悲为喜。最后两句为颢严老弟原创,整个短篇看下来,很难不为四叔颠沛流离的命运扼腕叹息,前日还为风雅文士,今朝则成了阶下之囚。)

A:历史的书页一页页翻动,奔腾河水犹如黄龙飞腾,轰鸣雷霆演奏雄浑交响

B:而今天,东北已非往昔苦寒,人间不再饱受困苦之厄

合:城乡发展欣欣向荣,满目翠绿蕴藏生机!

(原书内容如下:历史的书册一页一页地翻着,如今的东北不再是苦寒之地,人们不再饥寒交迫,城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满目绿色充满了勃勃生机。由于雨水过旺时值二龙湖水库放水泄洪,奔腾的河水如一条腾飞的黄色巨龙:轰轰隆隆发出雄浑的交响。为了朗诵方便改成了可以双人合诵的三句话。)

旁白:辽河发水的时候,平原上仿佛成了汪洋泽国,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水汽。每逢初一和十五,大潮时分,浪花覆盖着辽河口这片暗红色的土地,勾勒出美丽而壮观的天然画面。

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传奇。百年前的河岸边,曾留下了一个营口火柴厂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家族荣辱和历史兴亡的梦,一个承载着时光印记的梦。

C:你从抗日战争的源头走来,带着二十世纪初的那阵清风,以恢弘的气势袭来,想要治愈那个萧索的秋天

(情节参考原文P249:1931年的那个秋天,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沈阳,主人公李子涵和堂妹创立营口火柴厂,想要实业救国,保卫家园,而追溯历史实业报国的思潮是起于二十世纪初,一批满怀着热血的实业家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

C:“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

D:乱世儿女,实业救国,敬所有仁人志士,以拳拳赤子之心演绎悲欢离合,道尽家国天下

C:站在初秋的辽河入海口,抚今追昔,红海滩如血液流淌,满目绯红

D:现如今,港口码头星罗棋布,采油厂井架和采油树排排林立

合:星移斗转,大辽河已从内陆走向了海洋

(原书内容如下:站在初秋的辽河入海口,大片大片的草滩犹如血液流淌的红色映入眼帘,满眼绯红,那就是著名的红海滩。现在,辽河入海口的海岸线上,港口码头星罗棋布,采油厂井架和采油竖排排林立,仿佛当年辽河内陆两岸时间的沙漏已经颠倒了一个个儿,从内河走向了海洋。

同样是为了朗诵改编成的双人齐诵,比较值得说道的是合诵部分的这个“星移斗转”,写初稿时为保留原文一直用的都是“时光颠倒”,后与老师商议,怕存在歧义,最终改成了“星移斗转”,保留原文中那种“时间沙漏”的感觉)

旁白:我走辽河时,走过六马架子村,在二姨家的老房子前停留驻足,洪水退却,老房子房前屋后一片狼藉。那天傍晚,浅蓝色天幕已经挂满星辰,明亮而闪烁。走过辽河浮桥时,我不小心湿了鞋面,一股冰凉钻了进来,我觉得河水瞬间区分了过去和未来,同时我也觉得,时间,是难以分割的。

E:你从新中国“春天的笑脸”中走来,浅吟低唱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豪言壮语,是七八十年代的百花齐放

(“春天的笑脸”是原书P275页提到的,推测主人公二姨和二姨夫的一生,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一直走到七八十年代左右,五六十年代因为土改大跃进等,会有很多口号式的豪言壮语,;七八十年代文革结束以后,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开放自由包容的时期,出了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结尾提到的二姨父用大半生时间去整理水文方面的资料,应该也是出自这个年代)

F:站在一条河流的边缘,穿越神秘的通道,从远古走到今天,从童年步入青年

E:我们从东丰小镇古老的渡口重新出发,伴着一段简单自然、隽永热烈的父母爱情安然入梦

F:“辽河筑梦数十载,故纸堆里写芳华。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

E:这是走一条河流的历程,我用我平凡的一生,与这条河流对话

F:水流千古,文脉潺湲,人心在文化血脉中凝聚

合:必将骨肉相连,血脉相依!

(这一段的原文全都是二姨二姨夫的对白,对白中有很多经典句子诸如“你不想走一条河吗?走一条河就是走人的一生。河流的上游是童年和青年,中游是中年,下游是老年。”改到稿子里就是对应“站在一条河流的边缘,穿越神秘的通道,从远古走到今天,从童年步入青年”;“这是走一条河流的历程,我用我平凡的一生,与这条河流对话”;引用的诗句“辽河筑梦等”是化用对“兰台精神”的赞颂,兰台精神讲得恰好又是以二姨父为代表的档案人;最后“安然入梦”那里,点题“梦回大辽河”)

旁白:大辽河,你是历史的沉淀,是文脉的赓续

A:潺潺流水,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B:日月盈昃,映照着人间的变迁

C:你见证着风云变幻,浪花波涛汹涌,承载着华夏儿女的念念不忘

D:你勾勒着时代的轮廓,河水涓流绵长,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故事叙述结束,开始抒情上价值了!!!从小人物的故事上升到时空变幻,沧海桑田,大辽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作为联结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

E:走过大辽河,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沧海桑田里,感怀悠久深刻的河流文明

F:走过大辽河,在新时代人文社会的山乡巨变里,体悟宽广鲜活的人间温度

A:在不羁与神秘的时空隧道中,发掘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与“活化”精神

B:在江河、民族、时代的魂魄之中

合:共同构筑出中华文明的辽河之源!

(结尾五句分别改编自作者津子围在中国作协调研谈会上的发言和津子围写给出版社的自序,原文如下:

发言:

这部小说尝试了跨时空和跨文体写作,对辽河进行“考古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变迁,发掘悠长时空隧道中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和“活化”精神,努力实现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统一。

最后提一点建议。“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无疑是个立意高远的设计,必将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能加强有效的宣传推广力度,着眼于当下融媒体传播的客观实际,从“专业”转向“普及”,实现“跨界”和“破圈”,从而使“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发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作用。

自序:

《大辽河》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引领下创作的以中华民族文明探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我对于辽河的走访、探寻为主线,讲述了辽河流域历史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追溯辽河流域生态形成原因,塑造了“三哥”“四叔”等独创的文学人物形象,努力促成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者统一,是一部真正对人民大众有深沉情感和温暖关怀的诚意之作,是一部反映江河魂、民族魂、时代魂的长篇小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