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人生:出世or入世?

禅,佛教用语,基于“静”,源于本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听之神乎其神,行之平之又平。

禅,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外观景、内审心,以平常心去对待万事万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往今来,隐士为什么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可以居庙堂食君之俸,先天下之忧而忧;处世外修身养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其中的佼佼者估计当属陶渊明了吧。一首桃花源记,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也成了后人所向往的地方。这就很好的阐释了一种修行。

禅,或许提倡的是一种慢生活。从静中悟道,从花开花落中感悟生命,从云卷云舒中体会自然。也许观一座山、赏一滴雨,都可以从中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很多故事中都是寻道者众里寻道,却在不经意间受到禅的吸引和感召,于不经意处大彻大悟,明白心之所向。

有时想想,禅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有多少人能忍受过这种慢生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所以有很多伪清修,去山上庙中住几天,感受下那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生活,都会觉得深受其苦,这种生活就无法抚慰心灵。

真正的禅,即使深处红尘,也能不受其扰。对一众尚未放下红尘俗世的人说,只能找一清净地,先从外界开始修身养性,待了悟禅机之后,才可以不拘于形式,无拘无束,心观自在。

法清写的这本《禅意人生》就很好的说明了禅这件事情。他用散文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清修的过程。文中有诗有画,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副山水图。人作为点缀,只是很小的点,更多描绘的是自然,大气磅礴,云雾缭绕,山河壮阔,梅花几支。偶有二三朋友,品茶赏花,寻春踏柳。诗文也是简单的记录,却因审心,而以小见大,从中悟出道理来。

禅是一种大智慧,以旁观心态推己度人,能更好的看清所处的位置、所遇到的人。也许是因看破红尘,对一切都看淡了,所以无欲则刚,也不会对身外物有所执念。静下心来细细审视内心,从天地万物中参透一切,而这种收获是旁人无法获得的。

佛曰:不可说。

我们做不到真正的清修,但任何时候专心的干一件事,让自己沉浸进去,也或是修禅的一种方法。很多时候,修身养性其实是修心,心随境转。时时刻刻跟内心对话,明确自己的目标,不管出世入世,只要能让心平静下来,不会这山看着那山高,估计也就入了门。在其位谋其事,不在其位就随遇而安,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有人说,禅是一种逃避。可人心安处是故乡。心若不安,即使修禅,也是一种枷锁,你又能逃到哪里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外无桃源,净心即故乡。心中无挂碍,水流花自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定慧之路 广超法师 第一讲 一、定慧基础知识 舍摩他与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况,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
    觉通国学社阅读 13,839评论 0 16
  • Kelly自言自语:这一品的内容很丰富,真的佩服星云大师,公案、故事、诗句、经文信手拈来。下面这段话是这一品中印象...
    cakellyli阅读 11,495评论 0 2
  • 我是一个东北人,上海离我从小长大的家长有2000多公里。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东北读的,所以当时学校招聘的时候...
    小蕾时光阅读 1,911评论 0 2
  • 虽然身心俱疲,再加上天快要黑了,确实不适合去找她对质,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释怀,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释怀的。 希草和他...
    守护karrie阅读 1,261评论 0 4
  •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晴转阴 自从积分开始认来,孩子变得比以前听话多了,爱干活,下午和他爸爸忙着包...
    圈圈370阅读 9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