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575天
一:今天晚上的网课。刘老师通过一个案例“假如家长向你反映孩子做了几次咨询,感觉效果不明显,你会怎么做?”,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焦点的基本理念的重要和实用。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自己肯定会感到很失落,很怀疑,咨询是不是真的有效?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到来访者。
其实现在有些时候会推掉一些咨询,或者把来访者介绍给其他的咨询师,也是有担心的成份在里面。害怕咨询的效果真的不明显的话,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咨询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来访者的高期待和自己对自己实力的不太相信,也是导致自己畏惧不前的一个原因。
刘老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太及时了。通过换位体验,假如我们是家长,是自己的孩子没有明显进步,我们会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有高期待,很关注孩子,希望孩子更好,对孩子负责,也对咨询师有高要求……)
当我们能看到这些的时候,能意识到家长的这些想法真的是太正常不过了时,我们就更能稳下来,不再责怪自己,不再埋怨家长,也就能平静下来,接纳这一切,去想其他的解决之道啦。
“你的心情我非常的理解。看到没那么大的变化,着急是肯定的。你对孩子很关心呀。”
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
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呢?把我们看到的这些反馈给我们的家长。共情他,理解他,关注正向,看到他抱怨背后的正向,予以重新建构。看到他的不容易。他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付出的一切努力。
“说说情况。你都做了些什么?大概是什么样的?”
生活处处都是修炼场。焦点生活化,生活焦点化。
永远不要责怪家长。温柔的包住,赞美他,欣赏他对孩子的不放弃。不要为自己开脱。相信家长有他的道理和难处。
刘老师对这个案例的层层剖析。巧妙的把焦点的理念融合其中。使我们再一次体会焦点理念对处理问题的巨大帮助。
也再一次感觉焦点的这些理念,真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难题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稳住,然后关注正向,重新建构。那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问题是成长的一个契机,问题为我们打开了看见另一扇窗户的可能。
二:焦点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为人处事。更包容,更接纳,更平和,更慈悲。更能看到他人的不容易,更能接纳一切看似不符合道德或常理的一些存在。“存在即合理”,以前只是感觉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有道理?还真的没有想太明白。心理学的东西真的可以解释好多好多。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都是由他的生活脉络,参照架构所决定的。我们不理解别人,正如别人不理解我们一样的道理。
学习心理学也让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和认识。看到即为疗愈。我想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也是成长的一个开始。比如自己总是会很在乎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性格是带着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也就会开始有一个思考。这样的性格特质,其实也是自恋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认为自己对于别人是重要的,对于别人是有价值的。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会在想:对于他人,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他人真的需要你的给予吗?你给予的是别人所需要的吗?
焦点是一个技术,但它对人格的影响则远远大于术。
学习的历程,也是重塑人格的一个历程。走在完善的路上,且修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