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20世纪在国际体坛上影响最大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庄则栋先生。庄则栋先生是中国体育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不仅在体育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外交上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庄则栋1940年出生在扬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从小就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出于对乒乓球的热爱,庄则栋的父母很早就对庄则栋进行了培养。10岁开始练球,14岁加入了北京市少年宫业余体校乒乓球小组,15岁时就获得了少年宫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的冠军。
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便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从1957年到1961年,庄则栋又获得了多项荣誉,并加入了国家青年乒乓球队。
那时,庄则栋在国家队内很受重视,原因无他,因为他年龄最小,运动周期最长,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959年4月,国乒队参加了在西德多特蒙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获得男单冠军,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回国后,国乒队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1年,北京承办了第26届世乒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这样隆重且又大规模的比赛。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几亿人饿着肚子,中国急需用这样一个比赛来振奋国威。
就在这时,年仅21岁的庄则栋在众多优秀运动员中脱颖而出,他面对各国顶尖选手,与队友配合默契、奋力迎战,斩断了日本连续获得比赛冠军的纪录,拿下男团冠军。在单打比赛中,庄则栋所向披靡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男单世界冠军。
从这之后,庄则栋的实力越来越强,人气也直线上升。在整个六十年代,庄则栋的传奇人生就此开始,连获多个奖项:国家内部三连冠、全国三连冠、世界锦标赛男单三连冠。
在乒乓事业上,庄则栋运用自己成熟的打球技巧赢得了巨大成就,但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竟然会成为中美关系的“破冰者”,并且在这次比赛中,他遇到了之后与他白头偕老的妻子佐佐木敦子。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4月4日,中国运动员都上了车准备前往体育馆,就在队员们都上车之后,却发现车里坐着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看到中国队员上了车,那位外国运动员也愣了,但此时车门已经关上了。
这位外国人十分不好意思,连忙将脸转过一头默默不作声。队员们本想和这位外国人交流一下,却看到其衣服背面写着“USA”,显然这个外国球员是一个美国人。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冰点,再加上队里有规定:中国运动员在国外不能擅自同美国人接触。所以鉴于这两点原因,谁也没有与这位美国人说话,氛围瞬间变得十分尴尬。
这时庄则栋想到临行前,周总理对他们说的话:“毛主席指示我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要我们同各国运动员广交朋友,要我们在运动场上体现出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庄则栋想,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不打招呼实在说不过去。
再三考虑后庄则栋决定向美国队员伸出友好的手,冲破两国的阻力。庄则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张过,他拿出自己的行李左翻右翻想要找一份合适的礼物。这个礼物既不能“太轻”,又不能“太重”,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件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纪念物——一副一米多长的杭州织锦。
庄则栋翻找东西的动静被队友尽收眼底,在庄则栋将要走向美国队员的时候,队员一把将他拉住,低声说道:“不要去,会惹麻烦的。”队友的担心庄则栋当然明白,他安抚性地拍了拍队友的肩膀,还是带着翻译走上前去。
这位美国队员名叫科恩,上车后他就一直沉默地看向车外,这时突然有中国队员向他打招呼,科恩高兴得不得了。得知眼前的小伙就是体坛非常出名的庄则栋时,科恩更加兴奋了。庄则栋拿出织锦对科恩说:“美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始终是友好的。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美国运动员的友谊,我送你一个礼物作为纪念。”
科恩非常高兴,微笑着对庄则栋说:“希望中国队员在这次比赛中获得成功。”这次谈话不足五分钟,却打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大门。
庄则栋的举动无疑是很冒险的,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中国外交官即便是在联合国碰上美国大使,也会假装看不见,要是家里出了个美国亲戚,没准还会被定性为“特务”。
当时有关部门已经把庄则栋的行为定性为严重的“外交事件”,驻日使馆更是连夜开会决定,将庄则栋送回国,只是考虑到影响太大,未敢付诸行动,好在当时中央处理这件事相当及时,周总理连夜将事情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那时吃了安眠药,都已经要睡下,听到吴旭君读到参考资料中“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握手的消息”时,马上精神起来,嘱咐了一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毛主席接着说:“这个庄则栋啊,不但球打得好,还会办外交啊!此人有点政治头脑,我到要看看,庄则栋这个球打过去,美国人会有什么反应。”
当天晚上,美国教练和运动员们都来到了中国运动员驻地,送来了礼物,并且表示想到中国访问。其实美方早已将这个请求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中央领导对美方的请求表示不赞同,但当“庄则栋友好接触美国队员科恩”的新闻出来后,毛主席立即同意了美方的这一请求。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得知消息后,也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科恩这个搭错车,搭得好,也许他会在中美中间搭起一座桥梁。”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大势使然,庄则栋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中美关系有了缓和的契机,毛主席和周总理及时抓住时机,用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后来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熊向晖对庄则栋说:“小庄,你这件事办到毛主席的心坎上去了!”这个评价对庄则栋是意义非凡的,使他一夜之间成了政坛上迅速升起的一颗新星。
时隔多年以后,庄则栋的儿子庄飙回忆父亲庄则栋时聊起这桩往事时也打趣的称:
“如果不是功臣,回来就是囚犯了,他肯定进监狱。”
当然,庄飙又跟着说了一句: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握手,父亲大概只会被写进体育史里面。”
1972年,中国派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在周总理点名下,庄则栋出任代表团团长。
庄则栋到了美国以后,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亲切接见。
无意之间,庄则栋也开创了历史,他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团访问美国的人,也是首个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中国运动员。
为了奖励庄则栋在世界乒乓球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国际乒联在1973年专门复制了一个男单奖杯——圣·勃莱德,并将之永久赠与了庄则栋。
就在庄则栋拿到那座国际乒联授予他的奖杯前几天,即1973年8月中共中央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作为一个运动员,能够当选中央委员,无疑是对他做出成绩的重要肯定。
要知道在当时,中国体育界中,庄则栋是唯一的一个中央委员,就连国家体委主任也不是。
在运动员的生涯,庄则栋达到了他人生的制高点。
而在1971年这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庄则栋奇遇的不仅仅是科恩一个,还有一个日本球迷佐佐木敦子成了他之后的人生伴侣。
在网络上盛行传播着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言,说1971年佐佐木敦子作为日本名古屋世乒赛的翻译,与庄则栋一见钟情,最后喜结连理。但在敦子之后的采访中,当年的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佐佐木敦子是一个日本人,却是在中国沈阳出生的。敦子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作为援华专家留了下来,被派到西北兽医研究所工作,敦子家中有6个孩子,她排行老三。
出生在中国的敦子虽然身体里面流着的是日本人的血,心却是一颗纯纯的中国心,她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家乡。敦子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高中毕业后就在兰州第一毛纺厂当了两年工人。但好景不长,敦子的父亲因为直肠癌去世,家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
1967年,敦子与兄弟姐妹们随着母亲回日本老家日本岛根县生活,从此敦子与中国隔海相望。在中国,敦子平常都是说的中国话,只有回到家的时候才说日本话,所以对日本话并不是很熟练。
回到日本后,敦子虽然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贸易公司,但对同事们的谈话根本听不懂。而周围的人都知道敦子一家是从中国来的,相处起来并不是非常友好,这让她非常想念在中国的日子。
所以当听说1971年日本举办的世锦赛中国运动员也会参加的时候,敦子感到十分开心。就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要来日本那样,敦子决定不论多艰难,都要去看比赛。
敦子找了一个女伴陪她一起坐了七八个小时的卧铺车到了名古屋,下了火车就直径跑到了中国运动员驻地。但接待的人对敦子说:“运动员们就快比赛了,心情都非常紧张,训练也十分刻苦,你还是回去吧!等一个星期后比赛结束了再来吧!”
虽然有些失望,但敦子还是懂事地返回了家。那一次她无功而返,还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敦子没有放弃,一个星期后又来到了驻地。
当时正恰遇到代表团的领导在开会,又不想冷落了日本球迷,代表团的团长就找到了庄则栋请他帮忙招待敦子与她的伙伴。见到庄则栋时,敦子很是高兴,非常友好地与庄则栋握手交谈。
交谈持续了10分钟左右,庄则栋拿出一个代表团专用的胸针做纪念品送给敦子,敦子却拒绝了,这让庄则栋很奇怪问:“为什么,你需要什么?”敦子则不好意思地指着庄则栋胸前的国徽说道:“可以把这个留给我吗?”
庄则栋微笑地摇摇头说:“这个不可以,我们每次出场的时候都要戴着,代表中国嘛!”没有带走自己想要的国徽,敦子很是遗憾,但能见到中国运动员,敦子也很满足。
这次简单的交谈过后,敦子便再也没有忘记庄则栋。当1972年庄则栋带着青少年乒乓球代表团到日本访问时,敦子再一次去见了庄则栋。
临走时,庄则栋拿起房间里的一个花篮说:“送给你吧!”敦子将花放在了公司最显眼的地方,来纪念她与庄则栋先生的缘分。就在那个时候,敦子已经对庄则栋一见倾心,只不过她当时不善表达,将这种感情当作球迷对偶像的崇拜之情。
之后的很多年,敦子与庄则栋再也没有联系过,只是敦子密切关注着中国乒坛的消息。直到1982年,敦子在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版面上看到了关于庄则栋的一则消息。消息称庄则栋身体情况很不好,敦子很是着急。
恰好当时敦子所在的公司派其常驻北京,敦子趁这个机会认识了许多知名人物,其中就有一个认识庄则栋的女孩子。女孩儿知晓敦子与庄则栋的奇缘后,非常高兴能为敦子引见庄则栋。
在女孩儿的撮合下,敦子在两三个月后终于再一次见到了心爱的人。那天庄则栋原本在家休息,突如其来被叫到办公室并没有认出敦子,领导提示说:“你仔细看看,其中一个不是中国人。”这回庄则栋定睛一看,敦子那张熟悉的脸直冲他脑海。
“你是敦子?”庄则栋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高兴地笑出了声。
在之后的日子里,敦子经常约庄则栋出门打保龄球。两人的关系突飞猛进,从球迷和偶像的关系渐渐升华为密友。他们敞开心扉聊了很多心里话,从庄则栋的叙述中,敦子才得知庄则栋经历过许多坎坷,又遭遇了离婚。
敦子原以为在这些苦难的折磨下,庄则栋一定有一肚子委屈,但庄则栋非常坚强,依旧非常阳光、健谈,这是敦子没有想到的,她也被庄则栋乐观的精神所感染。
那时敦子已经40多岁了,依旧是独身一人,家里人也给她安排相亲对象,但敦子始终没有遇到让她心动的人。其实敦子和庄则栋已经相爱,但他们谁都没有主动说出对对方的感觉,一直到敦子的哥哥都看不下去了。
1985年,敦子的哥哥到北京出差,当他得知敦子对庄则栋的心意后,直截了当地对庄则栋提出:“敦子很爱你,希望你们能够结为连理。”庄则栋很高兴,他也早已对敦子产生了爱意,就差表明心意了。
但他们的婚姻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籍成了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
庄则栋与敦子终于互相倾吐心意,两人陷入了甜蜜的恋爱中,但他们筹备婚礼到一半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庄则栋是国家运动员,结婚必须通过上级的审查,但当庄则栋将自己与日本恋人结婚的报告递交上去后,却遭到了拒绝。上级给出的回答是,庄则栋掌握着国家机密,不同意结婚。
为了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庄则栋四处寻求办法,不断地向北京市教委、市政府、中日友协等单位递交申请,但都毫无音讯。
时间来到1986年年底,敦子的签证即将到期,他们的婚事还没有任何进展。这意味着他们即将面临离别。敦子下一次来中国的机会是在半年后,她当即下定决心一定会再回来的,所以她回国时一件行李都没拿,全放在了庄则栋的家中。
就这样,敦子又一次带着遗憾回到了日本。一向坚强的敦子在回到日本的那一刻,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心爱的人分别。
事情一直到1987年才有了转机,庄则栋与敦子分别后,就一直东走西奔的为两人的婚礼做着努力,他的请求信从基层一直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邓小平被两人的感情所感动,当即在请求信上作出批示:同意,但有两个条件。一是敦子必须自愿放弃日本国籍,加入中国国籍;二是今后回日本只能是敦子一人,庄则栋不能出国。
得到邓小平同志的特批后,庄则栋第一时间告诉了敦子,希望她能考虑清楚。敦子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应了下来,这并不是敦子一时冲动,而是对婚姻和爱情的负责任。
这次敦子非常顺利地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办理了相关手续,安顿好家中亲人后,敦子立即坐上了去往北京的飞机。
1987年12月19日,敦子拿到中国国籍的当天,就与庄则栋办理了结婚证,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敦子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家庭当中。像中国普通家庭一样,敦子主内,庄则栋主外。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敦子都非常喜欢叫丈夫“庄先生”,庄则栋很不解,觉得这样称呼他,不是很甜蜜。但敦子并未改口,她觉得如果称丈夫“则栋”就抹杀了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庄严地位。
结婚20余年,敦子与庄则栋每天都过得非常甜蜜,他们的热情始终保持在两人相恋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地方都邀请庄则栋去指导乒乓球,敦子就跟着一起去,为丈夫洗衣服,敦子还幽默地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移动式洗衣机”。
庄则栋还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每天晚上吃饭过后,都要牵着敦子的手到附近的公园散步,或者去看电影,他更喜欢骑着自行车带着敦子,一起感受微风。
庄则栋与敦子的爱情跨到了21世纪,他们相知、相爱、相守一直到白发苍苍。2013年,庄则栋被查出直肠癌晚期,敦子哭成了泪人,她无法接受丈夫离开她的现实。
病榻上,庄则栋最担心的就是敦子之后的生活了,他说:“敦子来中国后没有工作,直到现在她也没有社保和医保,我很担心我不在了,她将如何生活。”为了保障妻子之后能够生活得安稳,庄则栋决定拍卖他的书法。
2013年2月10日,庄则栋先生去世,享年73岁。这个为中国乒乓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为中国乒乓球外交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庄则栋去世后,由于敦子未与其生育子女,敦子举目无亲,最终在亲人的邀请下回到了日本生活。敦子每年都要几次申请回中国,到丈夫的墓前祭拜,到丈夫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参观。她手里始终握着与丈夫的合影,好像丈夫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