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时,看到题目,却被“苦”这个字给吸引住了。我一直认为,旅行是一件幸福愉悦的事,是能让人抛开城市的喧嚣,肆意享受自然风光的过程。但在领略《文化苦旅》之后,我感受到了旅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旅行是苦涩的。但这种苦,深藏着的,是旅者深厚阅历下历史的凝重和苍凉感。在第一篇《道士塔》中,我初次尝到了文化之旅的“苦”。苦在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毁在一个无知无畏的道士手里。我恨不得化生于那个年代,在斯坦因面前,在他用四块马蹄银换来的装载着“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的车队面前,用我的血肉之躯拦下他,用我坚定张开的双臂拦下他,用我恨意昭昭的目光拦下他。我也想告诉他以保护为名的掠夺是无耻的,趁人之危是无耻的,盗窃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更是无耻的!面对余老痛苦的呐喊,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愤恨。一种对王道士无比的愤怒和对当时中国官员的憎恨;我们都会萌生出一种伤痛—— 一种对中华文物损失的伤痛和落入外国人之手的辛酸。如今,我们还要到外国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古老的中国文物,就像英法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一样,给我们无法弥补的伤痛。我们可以认为王道士是愚昧无知、贪婪,这些暂且不顾,然而最让我觉得可悲是我们的那些官员。在那时代被誉为有较高学识的知识分子。他们让王道士一件又一件的拿出来去阿谀奉承自己的主子,去谋求私利。难怪作者发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的感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挺身大声疾呼,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对历史的思考。这也使我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旅记杂谈,更多的是一个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思考与感悟。余秋雨老先生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他用简洁的文字,把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缓缓地向我们到来,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余老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广阔的构思空间,我们还能了解到古老的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体悟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并不是在看一个散文,而是一个知识老人坐在木凳上拿着扇子正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故事,谈古论今。如果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比作一条长河,那些千百年来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那些刻着一个时代烙印的历史遗迹、文物或诗篇,那些镌刻在文人心中的理想和信仰,更像是一杯充满诗意的酒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回味。 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作者则是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里路程。“风雨”作为这一篇文的触发点,,首先指天气,继而象征着沧桑、动荡和艰难。历代藏书不过几代便淹没在波诡云谲的历史变幻中,而岿然独存的天一阁自建成以来饱受偷窃、火灾和战争的磨难;在近代飘摇浩劫里,那些历经艰辛保存下来的中国文化也都难逃动荡和艰难。文化苦旅至此,余秋雨虽然无法透过文人千年的无奈指明最终的精神出路,但其批判的精神指向却是极其明确的。他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体现中华民族文人人格,并且已经在批判,比照中呼唤“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这呼唤透过精英文化失落的迷障,应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学者的特有使命:启蒙人的精神。怀古伤今,谈古论今,作者的脚步到达哪里,情感与思绪就在哪里流淌。在《文化苦旅》中并没有对景色有过多的描写,而是着重讲述了人文景观。试图从文化角度观照和审视曾经行止于这些文化场景中的文化人的精神、人格及命运,并通过对他们身上的文化意义的发掘和寻找,探讨未来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