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口胡同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端北折起安德路,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640米,均宽4米。清代泛称晓市,因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1911年后,因该巷是通往晓市市场的主要道路,故名小市口。1965年定名小市口胡同,并将前九条并入。1990一2003年危改中拆除,已建安德馨居小区,仅剩留部分道路。
这段对小市口胡同的简介,应该说是不全面的。2003年后,小市口胡同西止于小市五条。即使如此,小市口胡同西段进入居民区,并不对社会通行。如此,小市口胡同成了口袋胡同。
俗话说,有“小”就有“大”。相对于“小市口”,就有“大市口”。当年的“大市口”,就在如今的安德路。这可能许多人就不知道了。
上图为小市口胡同在安德路的入口。
小市五条,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102米,均宽3米。后渐形成胡同。1911年后,因其是小市口胡同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五条胡同,故名小市五条。1990一2003年拓路,改造后长190米宽5米,西为民族团结小学、德外派出所,东侧为安德馨居小区、中国致公党办公楼。
现在小市五条,南起东河沿,冯至安德路。全长肯定不再是102米,宽度肯定也超过3米。
既然有小市五条,是否有一条、二条、三条、四条,甚至六条呢?原来可能都有,到现在都已不存在。
有资料说,小市口胡同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五条胡同,为小市五条。如此看来,一条至四条已经全被拆除。
资料还查到对小市头条、二条的简介——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80米,均宽3米。清代该地泛称晓市,因其地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逐渐形成胡同。1911年后,因其为小市口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一条胡同,故名小市头条。1965年将横三条部分并入。1990一2003年拆除,已建民族团结小学。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问,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100米,均宽2米。清代该地泛称晓市,因其地旧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逐惭形成胡同。1911年后,以其为小市口胡同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二条胡同,故名小市二条。1965年将横三条部分并入。1990一2003年拆除,巳建民族团结小学。
可见,小市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均在民族团结小学(后也已经改名)的位置。
小市口胡同内许多这样的大铁门,都是居民 小区,在胡同最西头走不通了,只能原路返回。
其实,当年小市口南侧、北侧都分“条”,刚才介绍小市头条、五条,都是北侧,南侧也有“条”。比如,我查到关于小市南四条的简介——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东滨河路,北至小市口胡同。全长80米,均宽3米。清代为晓市市场,泛称晓市,三更开市,拂晓即散,故名。后惭形成胡同。1911年后称小市市场。因其是小市口胡同南侧自西向东数第四条胡同,1965年定名小市南四条。1990一2003年拆除,建德外派出所。
如此看来,现在所存的“小市五条”,应该相当于当年的“小市北五条”+“小市南五条”。通过“小市五条”,给当地发展变迁,留下一点遗迹,给当地居民留下一点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