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复活》,搜索了一下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解释如下: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复活》就是体现托尔斯泰主义的典范之作。
首先说现实的批判吧。《复活》几乎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细致的描绘。
对底层人物的描写集中体现在对监狱罪犯的描写中,肮脏拥挤臭熏熏的监狱,经常被呵斥毒打的犯人,冷酷无情的狱警……而犯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被抓的理由都那么荒唐!绝大部分是因为触犯了地主、资本家、行政官员也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一件极小的事情比如牛跑到农庄的地里吃了东西就致获罪!或者就是穷困潦倒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偷了点东西(不过几件旧毯子),或者是希望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而努力的革命者等等。里面有即将分娩的孕妇,有年岁已高的老妇人,有得了严重疾病急需治疗的人,有十八岁不到的孩子,有无人照顾不得不跟着爸爸在牢里生活的小女孩……小小的牢房挤满了人,死人是经常的事情,而且在监狱管理者的眼里,死个罪犯算不了什么。
而那些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呢?穷奢极欲,故作姿态,荒淫无度,虚伪狡诈,唯利是图……在那些行政人员看来,制度与法规最重要,案件真实性有多少这个无所谓。所有一切的运作,不过是给自己的收入多些保障,满嘴仁义道德,却可以草菅人命,毫无正义感和同情心。
身为贵族的聂赫留朵夫,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在这个圈层里虚假的过下去,混得如鱼得水。但是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遇到年轻时爱恋并占有过的玛丝洛娃,得知玛丝洛娃陷入一件谋杀案,且错判为去西伯利亚服苦役时,他突然良心发现幡然悔悟了。认为是妓女身份的玛丝洛娃走到今天,全是他的错,他要为自己赎罪。
确确实实,聂赫留朵夫让一个对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美丽姑娘变得不再相信爱,但是真正让玛丝洛娃沦落为一个妓女的,是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本就是一个农奴女私生子的玛丝洛娃,从小无依无靠,虽被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姨妈收养,但也只是作为侍女一天到晚干活,聂赫留朵夫与她的一夜激情使之怀孕,被赶出来后孩子一生下来就死了,她走到哪里都被欺凌骚扰,无处容身的玛丝洛娃除了卖身,靠什么活下去呢?
复活,除了表示聂赫留朵夫的醒悟,也表现了玛丝洛娃的觉醒。面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积极营救,玛丝洛娃由开始的冷漠利用到愤怒再到感动,并一改原来的恶习,再也不酗酒也不再与任何男人调情。而她真正彻底的转变是从遇到革命者开始的。政治犯西蒙松还有几位女性革命者,让她看到了人性的光明的一面,玛丝洛娃也能思考生活,尽力和他们一起去帮助别人,最终还获得了西蒙松的爱,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啊!
而聂赫留朵夫的领悟也是非常深刻的,改变得很彻底,除了全力帮助玛丝洛娃,还帮助其他无辜的犯人,搭救革命者。他认识到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土地,土地私有制让统治阶级一方面压榨农民的劳力获取无尽财富,一方面还让许许多多农民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聂赫留朵夫决定把土地分给农民,把豪华的住宅卖掉,而自己跟随被流放的玛丝洛娃,实现自己的赎罪计划。并且通过一次次探视,聂赫留朵夫在各种犯人身上,在与其他政府官员的交道中,他进一步认识到制度的不合理,沙皇统治的昏庸无道。
但是,通过暴力来推翻现有制度,托尔斯泰并不认同。所以,虽然托尔斯泰赞扬了那些革命者,但作为理想寄托的对象,聂赫留朵夫只是在基督教义里寻找获得解救的方法,相信基督教感化的力量,相信道德的自我完善。然而,未来究竟如何?小说的结尾并不明朗。可见,托尔斯泰对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疑惑与痛苦的。
只是,聂赫留朵夫也好,玛丝洛娃也好,我总觉得他们的改变太快了。虽然托翁对社会的揭露毫不留情,但故事情节的处理,是不是还是生硬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