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看手机。

2022.2.19挑战的第247天

昨天看晴天老师直播中有家长提到一点,孩子因为没有手机,很多话题和同学无法沟通,这个情况多少造成了一定困扰。

另一家长说,孩子不要手机多好啊,羡慕呢。

或许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远离手机吧。不过这件事是好是坏,并不能以行为为准,而是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心理学中,分趋近目标和回避目标。

趋近目标倾向于把人们的关注点聚集于直接促成理想结果的目标实现方法。

回避目标倾向于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任何使个体远离其不期望的最终状态的行为。

简单说,同样的孩子拒绝手机

有些孩子是趋近目标

他有一个健康的核心自我,之所以远离手机,是因为能够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是最有利的,不需要靠意志力去控制。

有些孩子是回避目标

孩子潜意识里对手机是向往的,因为长期的养育环境,或者父母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信念,手机是毒害品,只有那些对自己不负责的孩子才会手机上瘾,手机是不被接纳的。

孩子为了远离不被接纳的环境,所以控制自己远离手机,有的孩子还会给自己找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我觉得无趣等。

趋近目标会促使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回避目标因为是自我发展是被压制的,后期产生更加混乱,不可预测行为的概率会增加!

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行为,一定要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期望塑造孩子的某个行为,一定要用一个积极的环境辅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