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讯息”小记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是传世经典,迄今为止已经出了三个英文版,三个中文版。
在1964年,《理解媒介》出版,随即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麦克卢汉热,而在1966年至1967年,这一“热”潮达到顶峰,在这期间,几乎全北美的宣传机器都开动为麦克卢汉效劳。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麦克卢汉热迅速退潮,思想活跃的60年代已经过去,直到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飞速发展都在诉说着麦克卢汉的思想是正确的。
新媒体的代表《连线》杂志也在刊头封麦克卢汉为“先师圣贤”,表露了新一代电子人的心声。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第三次麦克卢汉热,这一波热浪方兴未艾,愈加持久影响更大。
而在这一译本中,到2021.3.20所读内容—媒介即讯息,有下面的一些获取知识以及心得体会。
“媒介即讯息”这一警语沦为陈词之虞,但是麦克卢汉在这一句话前面加上一个先决条件“从社会意义上看,”后,就拯救了这一警语,并且使之不至于沦为陈词之虞。而在文章中,麦克卢汉在若干主题中的批判指责,指向许多公司名人,但是唯一幸免于责难的名人是肯尼思·博尔丁,肯尼思·博尔丁是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代表作有《和平经济学》,《经济学的重建》等等。而麦克卢汉也在此章中首次引用了肯尼思·博尔丁的论述,并整合进自己的思想。
博尔丁也曾说过:“讯息的意义在于它给形象带来的变化。”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思考启发,以前只想过讯息通过媒介发送到受众,之后得到反馈,再从反馈中做出改变,从而循环。但是没怎么思考过讯息的意义最终到底是什么,当讯息被传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整体形象都会发生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书中,麦克卢汉写道:机器在塑造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如果从机器如何改变人际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时,机器不管生产的产品是吃的用的高端的低端的还是什么,都无关紧要,因为机械工作的实质就是切割肢解的技术所塑造的一种人工作的结构改革。
麦克卢汉在之后的字段中举了电光源的例子,电光是单纯的信息,刚开始被认为是没有“内容”,但是之后电光被用来打商业广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光也是一种媒介。因为被用来打文字广告或者拼写姓名都是一切媒介的特征。这一例子背后的事实就说明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从而也就能看出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媒介很重要之外,内容也是我们值得非常注意的一点。例如晚上的电视剧和手术台上的灯光也是电灯光的“内容”,因为没有电灯光也就没有这些存在。这一些事实也就得出“媒介即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