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总是对孔子的学说保持怀疑态度。这不,又开始“诘难”孔子的弟子了。他嘲笑着说:“孔子到一个国家,一定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是孔子(低声下气)求教来的呢?还是人家(不耐烦了)主动告诉他的呢?这是我意淫的结果。若非此,人家明明就给了两个选择,端木直接答哪个就行了,何必扭扭捏捏地唧唧呱呱半天,说”我们家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让,他肯定是通过这些品质得到的。(我们夫子是什么人),他求取的方法,能和其他人一样吗!”不愧在“四科十哲”中属“言语”地人啊!
那到底是求还是与呢?从端木地回答中,知道夫子是求来地,不过呢,夫子是通过高尚的品德求来的,不似那些用旁门左道地小人。你看,立刻把夫子的形象提到高大上地境地。
这一章,我学到不少。孔子问政太远了。实际上,把孔子的问政的方法放诸于其他事,也是可以的。平时处事,若是针对具体的事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固然是很好的;但是,这是不是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呢?有要求时假如是通过外在的东西解决的,比如可以通过钱解决;啊,就是有钱,任性。但是,这种方法是不是对任何人都有效?不知道,但是得承认,有不为蝇头小利而折腰的人存在,假如你的钱就是没打动人家呢?
总之,孔子是强调一种“人格魅力”的。这种人格魅力,由衷的让别人敬佩,进而愿意与他交往,为其办事。在《高效能人士的7种方法》中,也是提倡这种人格魅力的修炼;啊,比中国老祖宗晚了多少年!修炼人格魅力,完善人格品德,这是这一章给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