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维训练 打卡第3天

今日拆解:黄金思维圈

Read:黄金思维圈

所谓的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即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即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What: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我们理解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常常是从what层面在考虑,我常常纠结于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知识点是什么,我做这个工作的职责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层面纠结,并掉入这个陷阱中。就像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见到一种人,他们恪守自己的岗位职责,每天按照岗位要求去完成工作,每一天都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而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公司都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每天看起来很多时间都在做一些与岗位职责无关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绩效考核永远是优秀。

思考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显而易见。

why:我为什么这样理解?

就拿我的身边的例子来说:

我团队中有2名咨询师,一起入职,一起培训。一个勤勤恳恳,每天任劳任怨,给家长打电话,发微信,和试听的家长孩子沟通,尽力的去促成报名,3个月后这位老师被淘汰了,原因是业绩考核不达标。她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去做了,没有功劳有苦劳。直到办完离职手续她也没有想明白。

而另外一个咨询师,她每天看起来都很轻松,不是在跟家长聊天就是跟孩子在玩耍,第一个月业绩平平,第三个月的时候转介绍来的家长越来越多,家长觉得她直爽,负责人,懂孩子,懂教育,孩子觉得这个老师有趣,好玩。业绩也就随之提升。

我对比了他们与家长沟通的内容,第一位被淘汰掉的咨询师不得不说她把学校的价格及优惠政策掌握的很熟悉,但是仅限于此,面对家长的提问,她只能从过年价格和优惠的角度去讲解,遇到稍微专业一点的学科问题她没有办法去解答。她每天的工作日志也写了很多关于邀约了多少个家长,沟通了多少个家长。仅限于工作考核范畴,也就是她的工作仅仅限于what,我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而另外一位咨询师,我看到她的聊天内容,常与家长探讨的是孩子回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聊的是孩子需要家长去引导的习惯,甚至聊起来哪里带孩子去好玩。看起来这好像和她业绩考核没什么关系,但是信任就这么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从why角度去思考,所以她才回采用这样的方式,去与家长建立联系。

How:我可以怎么做?

1、生活的各个角度尽量都用黄金思维圈去思考

比如:我不在家时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

what:我会发现只要我不在家或者晚归的晚上,他总是不能按时睡觉。这个时候爸爸会让他一遍又一遍给我发消息或者打电话问我几点到家,搞得全家都很疲惫。

why:我儿子从小是我一个人带大,母乳喂养到1岁4个月,对我的依恋程度很高。小时候我因为要出门办事,他会哭着不让我出门,我有时候会选择他睡觉了以后偷偷出门,可能那个时候留下了阴影,对妈妈在他睡觉期间不在这件事情有了焦虑。

how:察觉到问题所在,我就开始改变,我会在要晚归或者出门的时候,提前与他沟通,妈妈因为什么事情,今天需要晚归,大概几点钟会到家。今天的睡前绘本爸爸来一起共读。第二天早上你一醒来就可以看到妈妈了。刚开始确实还是很难,他很难在我没到家的时候独自爬到自己的小床上,爸爸就带着他一起在大床上先读绘本,读完先睡,我回家后就直接睡了。早上他会发现在我们大床上,他就特别兴奋,原来妈妈真的会按时回来,而且还可以在大床上一起睡。经历几次之后,他慢慢不害怕我晚归了。

2、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我们要抓住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what层面的伪需求,然后又因为这些伪需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学完黄金思维圈,我可以运用这个思维方式去找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底层逻辑,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思考也会更为深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