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士,我想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要不要买房?有些人甚至刚从大学的象牙塔出来,就已经结婚了,结婚就必然要面临买房的问题。我们称那些努力还房贷的人为房奴,这听上去似乎有些无奈,但是这个名字确实形容得很贴切。还房贷的人,一还就是二三十年,每月都要从工资中拿出一大部分,基本上工资一发下来就所剩无几,从此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总想着买房呢?买房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看完《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我终于顿悟,原来我是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典,新东方历任GRE首席词汇讲师,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拥有非常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成长教育经验。
书中列举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发读者思考,主要核心内如是告诉我们如何拆掉思维的墙,从而超越自我。在这里我提炼了书中的三个重点部分进行以下讲解。
一、成为房奴原因是什么?
成为房子的奴隶,实则是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为什么这样说呢?想想我们很多人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就这知道了,大家赚钱无非就是想要实现财富自由,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这些哪个不是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实现的。那为什么很多人想要买房呢,首先,在一个偌大的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能让心里更踏实,这种感觉是租房子没法给的,其次,现在没有房要想和人家姑娘结婚,估计人家都不会理你,再者,看看现在蹭蹭上涨的房价,很多人看着都着急,想着再不买,房价又要涨了,以后就更买不起了,还是早买心里踏实。你看吧,就像书中所说,人们购买的本质上不是房子,而是其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我有个朋友阿金,是一个创业公司的程序员,平时从他的穿衣风格就能看出来他是个落落大方很享受生活的人,每次阿金和我们出去吃饭,他都很仗义的去付款买单,虽然我们是AA,但偶尔也会忘记给他转钱,他也从来不会介意。两年后,阿金告诉我们他要买房了,因为马上要和女朋友结婚了。他在离公司很远的地区买了一套六十几平的房子,每天坐地铁都要一个班半小时,由于平时的阿金也没存多少钱,一次性付完首付所剩的积蓄就不多了。之后,阿金开始了漫长的还房贷之路。正是从那以后,我们发现阿金的好像很久都没有买新衣服了,身上穿的似乎还是几年前的那几件T恤,看着都有些发黄了。更让人无奈的是,他已经很久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去吃饭了,每次都找各种理由推脱。有一次,阿金和我说他们公司发展空间太小了,想跳槽,但是又担心辞职了后找不到工作。有一次他的同事有个非常好的点子邀请他和他一次搞创业自己干,阿金听完他的创意之后很激动,但是他犹豫了,他拒绝了同事的邀请,创业风险太大了,他的房贷不能停。我看着阿金神情黯然的诉说着,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美国人31岁才第一次买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37岁,香港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占50%,剩下的都是租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买房可以,但是通过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牺牲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为代价真的值吗?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阿金当年没有选择立刻结婚,立刻买房,而是选择将钱花在投资自己上,没准他现在已经和同事一起创业成功了。就算创业失败了,他也能从中学到让他一生受益的东西,以后再找工作能力也非以前能比了,能力上去了薪资自然跟着往上涨,到那时候再考虑买房压力就不可能像以前那么大了。
婚可以结,房子可以买,但是当这些与我们的发展和梦想冲突时,二者只能选一个。 可以说,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不同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二、心智模式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智模式,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司机在一条狭窄的路上开着车上坡,由于开车时间长,此时的他已经昏昏欲睡,这个时候从他旁边经过的车上司机大叫一声:“猪!”这个司机立马就醒了,并对着驶过的车大骂:“你才是猪!你全家都是猪!”,然而,当他看到前方的路时已经晚了,一大群猪向他扑来,他来不及刹车掉进了沟里。
这位司机听到“猪”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但是其实别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的猪”。假如把人脑比作一台装有操作系统的电脑,那么这个司机的第一反应就是预装在他脑袋里的一个程序,当他听到“猪”的时候,这个程序立即就启动了,根本就不需要经过其他加工处理。我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在脑海中构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假如我们在大脑中装了一个错误的程序,那么我们就会错失很多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走出这个心智模式,就必须要想办法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比如当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买房的时候,这时我们可能思维默认就是买房是必须的,这几乎都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它就像是早上起床不用思考是否需要刷牙洗脸一样。假如我们脑袋里一直运行的是这样一个程序,那我们就很难发现这个程序存在的漏洞,我们就会认为:反正房子是一定要买的,早点买不是更好吗?于是不管我们当前是处于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我们脑袋里一直运行这程序在催你买房.有钱的人也买,没钱的人也买房。
当然这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心智模式。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没有买房,马化腾在建立QQ的时候,也没有买房,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曾经说过: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我想马云和马化腾这些大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他们的心智模式里没有那个一直催着买房的程序,有的只有对未来的远见和面对现实的魄力。古典说:“一个房子毁掉一个梦想。”就像前面提到的阿金一样,在自己本该奋斗的年代里,他是那么的无助,房贷似乎将他捆绑着悬在空中,让他寸步难行,无法动弹。
如果阿金把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拿来投资自己,是不是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呢?有的时候,你可能无法相通为什么成功的会是你旁边的小A和小C而不是你,为什么机会总是从自己的身边溜走。也许这时候你的心智模式出了问题,你需要尝试这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如何找到一生热爱的事业
我的身边有很多人你问他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他们总会摇着头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是为了混日子才干这一行的,要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一定干得比现在好。"可是这类人往往干什么都没法投入,所以什么都干不好,他们总说:"我不适合干这行"。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下子就找到终身事业就和中彩票得概率差不多,而如果你只有确定了一个所谓得终身事业才开始投入,你永远找不到自己得目标.如何找到医生热爱得事业?首先第一步,你需要全身心得投入眼下得事业,只有在投入得状态下,你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
苏格拉底叫柏拉图去田间选麦穗,选的过程中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第一次柏拉图在刚开始选的时候看到麦穗还不错,于是立马摘了下来,结果走着走着发现后面得麦穗比之前得还大,但是已经不能再选了.第二次他吸取了教训想着后面得麦穗一定比之前得大,于是他一直走到了最后,发现一开始的麦穗才是最好的,可惜已经不能再回头了。如果有第三次,柏拉图会怎么选呢?
面对职业、爱情、机会的诱惑,就像是柏拉图选麦穗,第一次后悔,第二次错过,但你永远无法回头。如果你还在死守着一个你不喜欢的职业,那么请你多去关系一下其他的行业吧,遇到自己喜欢的就义无反顾的去做;如果你一边下班就沉迷游戏一边还在抱怨自己的工作不顺利,那么请你多花点时间琢磨一下你的工作吧,试着投入更多的精力,说不定这回是你一生热爱的事业。
总结
不同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心智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不要让思维的局限定格人生。当我们还在忍受着这个世界带来的痛苦时,不妨换一种心智模式试试,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