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社群吸引一群同频的人,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形成一个共情共利的圈子。
社群这个工具,可以为我们所用。
如果读完一本书,书还是书,你还是你,那读书花费那个时间干嘛!
如果上完一个课程,课还是课,你还是你,你花费那个时间、精力、金钱做什么!
“凡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如果能在下午2点前完成打卡,为什么非要选择晚上10点呢?如果其它老铁都能够做到早打卡,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这是小凡连长在第一次结营仪式上的分享原话,
“凡事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个人的人生信条,
在时间的长河里,认知自己是尤为重要的。
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把自己的短板加长。好像好难啊!
一直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一个精英,但我知道锻炼自己的还是太少了。
有时候还觉得自己挺细心的,在工作中发现还是不够细致。
一直秉持着“慢则精,快则乱”的做事态度,好像最终也做不到什么成果。
目前工作的性质需要加班,所以更感觉到时间的重要性,目算刚好到读书营结束的那个时间段,可能就要换岗位,所以自己的时间格外的短,利用的都是午夜的时间,来看书写实践清单。
我既然选择了换岗,也就意识到了这个准备。只是感觉时间太紧凑了。
利用好这个时间也是行的,减少娱乐软件的使用。
例外再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给自己定了一个跨年前录一个弹唱的视频,时间好像来不及,还有这个要学习五笔输入法,这是11月结束时给12月的要完成事项,如今12月都要结束了,都还没有开始。
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多少待完成事项,我只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吧,走下去就是了。
写作也是这样,有思路这样写下去,别被打断了,有一个连贯性。
也不清楚写作的意义何在,我就是个喜欢记录心情的学习者。
从小就是个比较傲强的人,有的时候听不进别人的话,可能也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深刻的理解了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可能也就是些碎碎念吧,也想通过写作让自己安静下来,文笔和文风还有待提升,这点在读书营没开营之前刘大姐对我发过类似的文字,在开营时小凡连长也对我发过这样的话,对我来说就是种鼓励吧。
自己平时也有写文字,记录日记。就像我想成为精英一样,一直没有停止,在我这里有标杆人物。
上学时候也有记录书籍笔记的习惯,结果后来也都没看了。也没有记住形成自己的风格。
还是觉得文字这个要多阅读,多输出,慢慢形成自己的专一性。
我也不知道要写的逻辑在哪里,接下来从连营里了解他人的经历,与写作的文笔形成,并在接下来的几期特训中持续输出,每日复盘,当然空话都好说,还是要有人一起精进,一起学习,提升更好。
所以这就是意义所在,忽然觉得人与人的差距时巨大的。
此刻我在和同学一起吃饭,迎接跨年,迎接新的开始。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其实就在于认知上的差距。所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实现我们认知的迭代。人与人技能上的差距是可以量化的。所以当技能学习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要想有更大的突破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