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了生涯规划师,一些系统的模型的确能帮助自己缕清一些思路,所有这些都让我想到一个词“梳理”,梳理好了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长和选择。
今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兴趣究竟能不能作为职业?
先说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么这个“喜欢”就绝不是草率,这和选对象也没有什么区别。
首先你心目中要有一个“白马王子”或者“聂小倩”的”梦中情人“你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理想工作描述】是个很好的工具。你可以尝试写下一段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不是简单的说有房有车,而是详细的去描述出闪动在你头脑中那种美好的画面,细节。通过你的故事你自然会发现你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你的价值观,你的兴趣等等,如果你不开始详细的写出来,你的目标永远只是海市蜃楼般的遥不可及。把梦想降维成一个个目标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步:进行自我探索,我喜欢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我适合什么?我的成就事件,这些都是看似简单却很严肃的问题,就好像结婚典礼上,说I DO 之前的三段式灵魂拷问,请确定你能够满怀信心的回答这些问题,确保你的选择“忠贞不渝”走的更加长久。
第三步:为决策做好准备。在这个环节要做的很多,信息的收集、分析占了很大的部分,你要看到职业的前景,还要做职业访谈看清想要从事职业的真相等等。
第四步:选择,去说那句“IDO”并在未来一段时间为这句话埋单。但是在这个层面你要知道,“喜欢”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都不难,难在风雨同舟,白头偕老,所以你需要方法去调试,让你心中的那份火热持续,否则你就会掉进“似乎每一份工作好像是我喜欢的,我曾经喜欢的,却不是我真正喜欢的”的怪圈中,而最终迷失自我,永远在寻找,却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再说兴趣究竟能不能作为职业?
有的人说能把我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是天下最幸福的事,也有的人说,把兴趣作为职业就不再有兴趣了。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自己觉得,产生这种分歧是因为对兴趣的定义不同,如果把填补休闲时间的事物,定义为兴趣,当作为职业产生压力时,你自然不会再开心;而如果自己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投入进去的兴趣成为了职业,在你不顾一切都要去做的事情,还能够为你带来价值的回报和能力的提升,能为你带来良性循环的情况下,作为职业,这真的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吗?所以从这个层面,兴趣能不能成为职业,答案已出。
接下来我们说说另一方面,兴趣的培养。如果你没有什么兴趣,或者只对某一个事物刚刚有一点点感觉,这样的情况也有可能会有一番不错的延伸。因为“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本身的定义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而既然是认识的倾向,那么这种倾向一定是可以培养的。所以不要认为“兴趣”是你生下来时自带的技能点,在你意识到这是你的“兴趣”之前,世界已经在你身上做了很多“手脚”,只是你不知道。环境、个人习得、成就事件都会让你自以为对某件事感兴趣,因为你接触的最多,比一般人做的更好,受到更多的认可,这些是都“兴趣”的养料。举个例子:乔布斯儿时住在硅谷,接触的都是做电子技术开发的邻居,小时候在车库就可以做电子产品,父亲是一名机械师,所以乔布斯耳濡目染,沿着这个方向一路发展;再举一个例子,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父亲是一名作家,古龙虽然少年不成器,混社会,可为了吃饭,居然也能随手写写就成了一代名家。所以兴趣都不是拍脑门儿拍出来的,直到你意识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那一定是你已经在这个领域有过了很多体验,并且有了一定的心得,所以擅于和这个叫“兴趣"的灵光对话,它可能正在告诉你一种可能。
既然有了很好的体验,下一步就是深化,放大这种感官上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增长才能,让你在这个领域成为行家, 成为行家后再能把这种才能转化为价值,这时,你的能量开始运转,转化为价值,价值给你提供更好的兴趣体验,兴趣体验再次提升转化为更高的技能,技能完成飞跃兑换更多的价值,价值推动你探索更高、更深的领域,如此往复,其乐无穷。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话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