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家长给我交流说很郁闷,问她怎么了,她说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小小年纪,怎么会说出那样伤人的话呢。我问她到底怎么了,她说她们是和姥姥一起住的,平时姥姥帮她照看孩子,是个6岁的小男孩,前几天早上,早饭还剩一点没吃完,姥姥是乡下过来的,平时比较节俭,就督促她儿子一定要吃完,不然就扣上一顶浪费食物的帽子。
小孩子当然不乐意了,随口就说了一句,你回你老家吧,我讨厌你,我不要你管,是我爸爸挣钱的,你又不挣钱!
孩子姥姥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当时就给他吵,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姥姥每天辛苦给你做饭,洗衣服,没一句怨言,你怎么这么没良心,说出这种话。
孩子看到老老这么激动,吓得不吭声了,老人了气的回自己房间了。
后来,她给老人沟通,老人是明白了,可是孩子却让她为难,成人的道理在孩子身上似乎不那么管用。
我说别急,给你讲一个我的故事,也是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类似的事情。
有天晚上,我儿子(5岁)要到床上吃果冻,快要睡觉了,我说你吃完了再上床,不然会把果冻弄到床上,他坚持要这样,我就有点生气,说如果你这样,我就没收你的果冻,他就开始发脾气了,说爸爸,我讨厌你,你走吧,你不要在家里。
说到这里,我也要反省,他说的这些话其实也是我们的话,有时候比如快睡觉了,我会因为一件事和他辩论(其实是为了锻炼他的思维能力),他妈妈有点不耐烦,就开玩笑的说,你俩人有完没完,再不睡觉都出去睡大街吧。
他学会了这个说法,并添加了一些个人情绪,我听完他的话,假装生气的说:好,我走,再也不会来了。然后就走出去,啪的关了大门,我上了6楼,我住在5楼,临出去的时候,我听见他妈妈说,你看看,你爸爸真的生气了,你还要不要爸爸。
他吓得哇一声哭了,说我要爸爸,你快点让爸爸回来吧,他妈妈说,是你自己说的话,让爸爸伤心了,你要自己去解决,听到他急急忙忙跑到楼道里,喊爸爸,对不起,你快回来吧,我不让你走了。哭喊了几声,没有回应,他又下到4楼,还是没找到我,哭的更伤心了,有跑上去喊,妈妈,你快点给爸爸打个电话,让他快回来吧,他真的走了。
这时候,他妈妈当着面拨通了电话,说涵涵知道错了,你快回来吧!
等我回来的时候,他给我真诚的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说这样的话了。
其实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真正的生气,我只是将计就计,让他体会了一下那样说的后果,行动,永远比说服更有力。
当然,也要感谢她妈妈的配合,因为我们之前已经达成共识,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言语,必须要言传加身教,当然我们也在改变,尽量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
而那个家长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成人的道理来说服孩子,有的甚至动用了武力让孩子屈服,就算他妥协了,也一定是惧怕了家长的威严,这是怕的结果。
孩子是迫于无奈,惧怕的是家长怒火后面的暴力,,这是一种失败的沟通,给孩子的经验就是当道理不能使人屈服的时候,就要使用暴力。
而在我和孩子的沟通中,孩子惧怕的是亲情的流失,他害怕我真的离家出走就没有爸爸了,最后在他妈妈的调和中,我也改变了主意,实际上是给孩子一个台阶,也是给孩子一个犯了错去改正的机会,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
而对于孩子无心的狠话,家长其实完全不必太大惊小怪,其实他也未必能完全明白他口中狠话的真正含义,他只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怒情绪,而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于是就把学到的词语拿出来尝试。家长却有点信以为真,这是我们经常犯得错误,总是拿成人的观念来衡量孩子!
当你孩子口出狠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检讨一下,在孩子面前是不是经常口无遮拦。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他分辨不了错与对,只知道喜欢和不喜欢。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马上去否定孩子,一定要先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