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烦躁、生气时,讲道理是没用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给予情感上的安慰。
插图: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01
让孩子自己消化情绪,而不是挑拨孩子情绪,让情绪占上风。
厨房传来“啪”的一声,妈妈想:“不知道他们兄妹俩又把什么给打碎了。哎,这次是谁过来告状?”
不一会儿,妹妹跑过来,气的脸通红,大声喊到:“妈妈,哥哥抢我的球,还把杯子打破了。”
妈妈同情的说:“那你肯定超级生气。”
妹妹说:“嗯,非常生气。”说完又跑去玩了。
妈妈聪明的没有卷入二兄妹的纷争,没有说出那句杀伤力超大的问题:“谁先引起的?”
这样就避免了女儿讲述冤情并要求妈妈参与进来“报仇”。
妈妈只是真实的反应了女儿当下的情绪,避免成为孩子们的法官、执法人等不讨好的角色。
02
日常,引发孩子脾气的其实都是小事,但大人的处理,会决定是帮孩子平息怒火还是使怒火烧的更旺。
以小朋友玩玩具时碰到的情况为例:
二个三岁小朋友,都在拨弄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玩具,A小朋友的玩具卡住声音了,他生气的大哭起来。妈妈警告说:“你不要哭,如果你再哭闹,我不会帮你修的。”
结果是,小朋友继续哭闹,妈妈烦的拿走了玩具,他的脾气更加增长。
和A小朋友形成对照的是B小朋友,他的玩具也卡声了,放声大哭,妈妈说:“你因为这个玩具卡住不能玩了,所以哭对吗?那下一步需要修好它。”接下来,无论这个玩具什么时候被卡住,B小朋友都不会放声大哭,他知道,这时候,妈妈可以帮忙修好。
在上面的示例里,A小朋友的妈妈采用的方法是责备、威胁、惩罚;B小朋友的妈妈采用的方法是指出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法。
雯雯说
当孩子情绪激化时,我们给予的引导尤为重要。
面对孩子搞不定的麻烦或者反感的事情,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批评和责备。
哪怕现在孩子的情绪是激动的,作为家长也要直观、不带指责、不带评价的叙述孩子碰到的问题,帮助寻求解决之道,这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泰戈尔这首诗描述的一样: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Tips:看后觉得内容有用,欢迎转发给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