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作文基础阐释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再说“中心明确”, “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 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时,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名家方法指导
一、充实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1.叠加同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显单薄,所以不妨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材料集中,内容自然就充实起来了。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选材必须围绕中心展开,做到精选材料,以质取胜,使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
2.联想想象法。”写作时要围绕中心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联想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皆可选取为考场材料。想象要合情合理,围绕主题,符合情境。
3.解剖充实法。就是把文章整体从地点、时间、事件、人物等不同的角度,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分部分具体来写。不过,要注意根据为中心服务的原则,做到详略得当。举例来说,跳高破纪录的情景,可从动作上分解为“助跑、起跳、翻越、落地”
这四个步骤,写作时即可按先后顺序一一加以细致描绘。
4,补插充实法。就是回忆与当时或眼前有关的情景,运用插叙或补叙的方法进行充实。就校运会破纪录来说,可将这次校运会破纪录的情景与往届校运会破纪录的情形进行比较,也可将运动员这次破纪录的表现与以往的表现进行比较。
5.细节充实法。就是围绕中心,增添一些与人或事物相关的细枝末节,以达到具体感人的效果。比如关于校运会,运动员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小动作,运动员获得成功后同学们的表现等。
6.技巧充实法。就是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围绕中心合理组织安排内容,达到充实内容突出主题的目的。比如运用对比映衬、欲扬先抑等手法就可以安排反面内容以映衬正面内容,突出主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同样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二、做到中心明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题立意,明确中心。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文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审题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
涵的“中心”, 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审题完毕,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对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要正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 议论文要“观点正确”,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三是要力求思新颖、深刻。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更高的要求。文章要力求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要注意立意的
时代性和针对性。
2.选取材料,围绕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要与中心密切相关。与中心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呢?一是要舍旧取新。选取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五彩缤纷的“闪光点”, 人物的独特经历。值得注
意的是,新素材并不都是大事和新鲜事。平常小事,熟人熟事,往往含有新意,等着你去发现,这就看你有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了。二是要舍大取小。就是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小素材不等于无意义的小事,而是指蕴涵生活哲理的小事物的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三是去粗精。即舍弃粗的素材,选取精要、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选取事情发展中
最精彩的片段,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都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3.谋篇行文,点明中心。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明显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点明中心有多种方法: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比喻点题、排比点题、拟人点题、引用点题。就点题的位置而言,可分为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段中点题。如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我们就用标题来点明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总之,点明中心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旨,反复强调。
名家作品回放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
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
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
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竟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选自《赵丽宏自选集》)
【品悟】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是一篇咏叹梅花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案头栽植的几株怒放的腊梅代言人。文章不仅真切地抒发了对不畏严寒、幽幽报春的“淡黄色小花”的敬意和感慨,而且形象地道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哲理。全文以设问的形式告诉人们:“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就意味着你必须付出和奉献,而并非索取和回报;意味着你的“生命意义”将在“人们未必理解”之中得到呈现和展示。文中的第二人称“你”在文中具有实指人称与虚拟人称的双重含义,既指那位南方友人,也指所有“想做一株腊梅”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