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是99%的父母都理解错了,幼小衔接真正要接的是什么!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要孩子更好的体验小学生活,在小学生活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快乐感和认同感,那么首先要纠正家长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1年级的知识,这一点家长要谨记!
幼小衔接3大误区,你踩到几个?

误区 1
家长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超前培训,开始帮助孩子包办一切本应培养孩子来做的事情。帮助孩子穿衣、吃饭;帮助孩子收拾书包;帮助孩子完成老师留给的小任务等等。家长们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及缺乏做事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只会促使孩子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将无法在小学独立。
误区 2
幼小衔接就是预习小学知识
这是80%的家长都会踩中的误区。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前学习的知识只够应付一年级上学期,那下学期呢?以后呢?只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在小学生活中找到快乐感和认同感。
误区 3
幼小衔接就是抢跑
幼儿园是禁止教学小学化的,但并不是禁止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对公办幼儿园的误会就是,公办幼儿园不会教孩子一点拼音,也不会教孩子学算术。上小学一年级后并不比上民办幼儿园很早开始学拼音的孩子学习差。哪怕一开始成绩不突出,但过不了两学期就能后来居上。因为幼小衔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提前学习,而是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如果一味只是抢跑,孩子学习能力匹配不上,而只单单提前学习拼音,就会适得其反,抢跑无异于拔苗助长。

幼升小提前学习知识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重知识、轻能力的衔接方式对孩子身心发展是有影响的。这会导致孩子在上一年级后,对课本知识的新奇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少。而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溜号,不专心听课,对提问不感兴趣,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等现象,提前学的孩子这些现象比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明显突出。
同时,孩子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够灵活、协调,过早写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笔,却不管是否拿对笔,这样会产生握笔姿势不正确、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所以正确的衔接对孩子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幼小衔接真正衔接的是重能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以此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接”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
身心准备,是指幼儿需要在心理方面和身体动作发展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等。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小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是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是指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及安全防护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
社会准备,指幼儿需要为适应小学特点的团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等,如: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学习理解时间的长短、合理规划课间生活;通过游戏活动,树立规则意识。
四是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指幼儿需要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呵护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储备好基础的学习能力。
综合以上,孩子习惯养成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家长一定要谨记,幼小衔接真正接的是,重能力、轻知识、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
孩子升入小学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情况,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准备,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