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这大半夜我看完了这一部长达两个小时零一分十四秒压抑成长电影。
压抑,沉闷,强势,屈服……
这些里面最多的就是上述内容。
哦,对了,还有人性道德的绑架…
我心里沉闷沉闷的。
李玩是不是这名字听着就很好玩?很随意?
开始在要帮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取名字时,爷爷就说“李玩当时这名字都是随随便便玩着取的,这次一个男娃要认真点”
我顿时间心里很悲凉。
她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年纪中,被迫的接受着成人世界赋予她的一套行为规范。
从把物理小组改成英语小组。
从放弃‘爱因斯坦’到接受着第二个‘爱因斯坦’。
接受是因为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从在酒局上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酒。
从看着第二个‘爱因斯坦’被送走。
从不能喝牛奶到主动喝牛奶。
从不吃狗肉到吃狗肉,然后在加上一声谢谢。
她太勉强了。
李玩啊,在父亲一句‘我是为你好’和‘我打你是为你好’的教育下面前放弃继续坚持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李玩啊,在父亲那一句‘你还要怎么样’面前放弃自己最交心的家人‘爱因斯坦’…
李玩啊,不能喝酒的年纪,接过父亲饭局应酬上的那一杯酒…
李玩啊,眼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接受的第二个‘家人’离开自己…
李玩啊,她喝牛奶那是会吐的啊…为什么他父亲不知道呢?
她那一次主动的接受了高放递过来的牛奶。
李玩啊,她还是吐了,她还是不可以喝不能喝,可又似乎……
她在尝试,尝试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就好比她在被迫接受着这个她所厌恶的成人世界。
她在妥协,从那喝牛奶的那一刻,她对所有的所有都妥协了
李玩啊,她的‘家人’曾经差点被送狗肉店,她又怎么会怎么想吃狗肉?
所有人都在看着她,可也没有人帮她,尽管他们知道李玩那是不想吃不愿意吃不爱吃,甚至厌恶吃狗肉的,可是没有人帮她搭个腔,没有人愿意帮她解围……
所有人都在让她懂点事,快点长大,多体谅别人……
所有人也在压迫她,让她对这世界不再抱有反抗与希望。
她弟弟说要带李玩去他家玩
“下次你去我家玩吧,我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你来我家我让我爸也给你买玩具。”
童言无忌啊…
可这孩子说的话怎么就听着这么刺耳?似刀子一样狠狠的撕刮着我的心脏生疼生疼的。
他们是一个爹啊……
他家也是她家啊……
放在差不多结局时高放跟她说“我喜欢上你了,我不想和你分开”
李玩转身走了,只留下一句“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
这句话在整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
初听无感意,再听意犹浓。
她对现实对现在妥协的完完整整没有一点起伏的情绪。
在影片结束时,她遇到了爱因斯坦。
她云淡风轻的说了出来,堂姐疯狂的拉着她去追,让她跟爱因斯坦相认。
她站着那跟爱因斯坦的新主人说了一句抱歉,拉着堂姐走了。
我以为她冷了,可看到她用手捂住嘴巴失声痛哭时。
我心酸。
想了想带回去又能怎么样?爱因斯坦现在生活的不也很好?李玩她又怎么愿意带它回去陪着她一起孤独难过?
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教育啊……
他们嘴上都挂着‘我是为了你好……’怎的你抬头一看面目狰狞。
“我是为了你好”断了孩子所有的后话。
让孩子按着自己的生活规划来生活,成为自己没能成为的模样,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
这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期盼,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想要怎么样去生活,那是他们的未来啊他们的人生……
“你这么大的人了要懂点事”让孩子吞下所有的事。
他们因为他们有十多岁了,而必须要接受很多了,接受委屈,接受不甘,接受这个社会。
他们要懂事,要成大,要活成大人和社会想要想象中认可的样子……
我们在驯化。
像驯化带有野性的狗变家狗一样,我们一代又一代接着恶性循环的驯化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拔去他们的尖牙,碾掉他们的反骨,化去他们眼睛里的凶恶情绪。
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面的鸟,渴望飞翔。
可又害怕想要飞翔是一种病。
因为身边没有飞翔的伙伴。
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话题,太难讲了。
很多时候说不出来对错,没有谁绝对的对,没有谁绝对的错。
我们都爱着对方,却又用这爱的名义绑架着对方。
美好的一切事物在爱里产生。
疼痛,怨恨,不甘……也在里面产生。
这部《狗十三》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教育为人父母的大人们也在教育身为子女的我们。
“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真正的大人?
我不清楚,我想我以后或许会明白,或许会永远不会明白。
狗十三……
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这是我现在所认为的,也许以后再看,还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我期待着未来的自己,未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