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天际渐变成泼墨的漆黑,万家灯火陆续亮起,路上神色匆匆的行人不约而同地往家里赶。尔后四处炊烟袅袅升腾起,食材们悉数释放自己独特的香气,汇成了各有千秋的味觉印记。
南爱米饭北噬面。当各地特色风味汇聚一处,同台较量,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因为食物相聚,更因为食物结缘。食物不仅仅是饱腹所需,它们融入品尝者的生命历史,承载了一段岁月的风华,宣告了一个地方的无可替代。
在那段逝去的年岁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叫作“小贝岗”的地方,那里有太多关于食物的故事,鲜活地上演过无数青春的故事。
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交界的弹丸之地,仅在中午以及傍晚至凌晨时分,以一个个小摊位形式出现,汇集了大江南北美食的一个奇妙之地。在这里无南北咸甜之争,鲜见中外文化差异,仅凭一个“香”字就可以在江湖站稳脚跟。
它是我们那几代学生争先恐后向往之所。在这里没有被上完最后一堂课来的太迟仅剩残羹冷炙支配的恐惧,不需要在高考评卷时分为提现对评卷老师的体贴而担心饥肠辘辘。当然有得必有失,在这里想要觅得心头好不易,因为品种琳琅容易诱发选择困难症;更要耐得下性子排队,因为兵家必争之地,识货者自然不止你一个。
回忆蠢蠢欲动越发活跃,一切都开始逐渐明晰。气息愈发浓烈,唾液分泌旺盛。
那些比不得山珍海味的小摊味道,却鲜活了一代莘莘学子的年少时光。
食物的香气,是味蕾记录回忆的方式。
煎饺
甫一入学,头一回领教到小贝岗魅力,便是来自直系师兄带回来的一份宵夜煎饺。
一个小小的塑料盒,前后不过一个巴掌大小,竟然整整齐齐的排列了十二只胖瘦均匀的饺子,愣是生出了几分严谨和庄重,掀开盖子的时候很是惊喜。热辣辣的香气扑面而来,混合着韭菜玉米鲜肉以及表层面粉的味道。外表微微金黄,边缘带了些许焦,非但不令人反感,反倒惹人心生喜爱与馋意。要知道,煎物最精华的地方,莫过于恰到好处的微焦,少了那种面粉没有完全熟透的粘腻口感,脆脆的质地实在使人瞬间涎水直流。
后来在小贝岗买关东煮的时候,因着等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我又不太喜欢挤在一团人里面围着炉子干等,煎饺摊又常常跟约好了似的支在关东煮隔壁,我总会饶有兴致的退出人潮,来到旁边当个“吃瓜群众”。
只见得煎饺小哥麻利地提起油壶往铁板上绕个两三圈,不过四五秒时间油面上就开始热气袅袅。说时迟那时快,小哥立马用镊子夹起数个饺子往铁板上放,白乎乎的饺子遇上热油,瞬间打得火热,“滋滋”的声响不绝于耳。由白转成金黄的过程甚是奇妙,饺子肚里的馅料香气因子争先恐后,自内而外的跑出外皮,随着上扬的热气恣意撩拨周边人的嗅觉。用夹子帮饺子翻两三次身,然后就可以有序地装盒。从热油到装盒约十分钟,煎饺全程紧凑又不见慌乱,在喂饱了食客嗷嗷待哺的胃部同时,小哥献出了筹备了无数次的行为艺术。
吃,是一种态度。当一盒热辣辣的饺子经过铁板和沸油的洗礼后唱着“滋滋”的诱人曲调来到你的手中时,又有谁能够抵挡这种诱惑呢?
铁板豆腐
说来奇怪,同是在一块滚烫铁板上摸爬滚打,豆腐片儿却练出了跟饺子截然不同的性情。
只需一汪沸腾的油上躺上一躺,表面佯作波澜不惊,内里让热流穿透四肢百骸,再巧妙的借由铁铲翻几个跟斗,涅槃重生后的豆腐片,外刚内柔,那是历经高温洗礼脱胎换骨后才锻造出的体魄。再均匀撒上孜然粉,掌柜的兴之所至添上一小撮细碎葱花,一味铁板豆腐在殷切等待中诞生。
铁板豆腐是大学社团宵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每次部门会议将到尾声时,闻香识人,鼻子总是先人一步接收到食物的问候。然后内心开始雀跃,想着快点结束吧快点结束吧,大快朵颐的时间快到啦,再默默倒数,不久师兄师姐果然提着一袋袋宵夜破门而入,那些快餐盒子里面总少不了豆腐的身影。
盒子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都是温暖和慰藉。极具辨识度的香味,门牙突破微脆外表后迸发的柔软口感,满满当当的都是幸福。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南方人,我还是上大学后才第一次感受到孜然的魅力,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都得归功于铁板豆腐。以至于离开社团、离开了学校之后,每次闻到孜然的味道,内心都会一阵触动,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些个在小小社团活动室里一群人热热闹闹欢笑的温馨画面。
山东煎饼
第一次吃到山东煎饼什么时候呢?印象中是在大一那年刚加入社团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团员培训会议上。当时正焦头烂额忙着为会议开始做准备的我,在最饥肠辘辘的时候从美女副部长师姐手中接过了人生中尝到的第一份山东煎饼。教室跟小贝岗之间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而握在手心里的饼子,透过薄薄的胶袋还能感受到暖暖的温度。抬头看见师姐甜甜的笑容和额前亮晶晶的汗滴,这个情景被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夜晚教室外走廊的风凉凉地吹,捧起手里的山东煎饼咬上一口,薄如蝉翼的表皮脆开,热度迸发涌入唇齿之间,仿佛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美味大门:里面有香肠的肉香、青菜的爽香、肉松的绵香、鸡蛋的甜香,还有脆饼的酥香,通通在一道甜面酱的中和下糅合成一种绝妙的味道。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温暖直抵肺腑,简直令人欲罢不能。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微凉的夜晚,却被温暖环绕,多么的幸福舒心。
说来山东煎饼,在小贝岗也是开了好几个号的。经我多年遍尝各家,到底还是一对老夫妻支起的一口营生最为地道。每天,老爷爷老奶奶眼角眉梢里满溢的都是笑意,手上功夫却半点儿不落下。老人家牵手相伴漫长岁月,这山东煎饼约莫也是做了大半辈子,两人之间养出了深厚的默契,大多时候不需言语表达,只用一两个眼神示意,对方便能心领神会。尽管被煎饼浓郁的香味吸引来的馋猫一波接一波,但是多半等候不需五分钟就能领到一份新鲜出炉的美味。
煎饼吃多了,有时候在等待制作的过程中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老人家经验丰富,用料经手一掂量就知道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一分味道太重,少一点无法突出香气。老奶奶一手勺起一勺面糊豪气万丈地往煎板上悉数倒下,然后均匀摊开,面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薄、化身饼皮,紧接着经过鸡蛋的铺陈,几片还沾着水珠的鲜嫩宽叶生菜占据了整个视野。此时老奶奶就开始熟稔地唱出客人们的点单,应要求放上香肠、肉松、脆饼等配料,撒上葱花、榨菜块,期间用铁片沿饼皮周边轮一圈,将饼子卷起一半,大刷一挥糊上甜面酱,顺势卷起整张饼,往中间对开两半,再来利索地装袋,一份新鲜出炉的山东煎饼就此诞生。遇着急性子的人,刚接过饼子便张嘴一咬,热辣辣的温度瞬间从煎饼传播到舌头,舌尖上被烫出几个泡已经算是轻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也吃不了热煎饼。享受山东煎饼最好的时机,是饼子做好之后,候上一两分钟,待煎饼的热力稍退,再送进嘴里品尝,才能吃到最完美的滋味。
一个煎饼下来,老奶奶龙飞凤舞烹饪精彩,老爷爷一旁递料忙的不亦乐乎,好一幅琴瑟和鸣的画卷。后来我大三的时候,老人家将衣钵和手艺传给了儿子一辈,每天生活却还是离不开这一方煎板,儿子夫妻做饼,父母在旁边支张小凳看着,不时给点技术指导,忙的时候也会帮衬着点。
煎饼虽是换了人做,味道稍欠缺了点,但却多了几分团圆的滋味,让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孩子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做饼的技术总有炉火纯青的一天,当年买饼的人们会离开校园走进社会,但是饱含在一份煎饼里的人情味,大概是这辈子都没法忘却的吧!
钵仔糕
都说食在广东,从广东走出了名堂的舌尖美味自是不少。南方水系丰沛,连带广东特色食品都染了娇柔的性情。钵仔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年去教学区上课,总喜欢呼朋唤友结伴一起走,呼啦啦的一大队人马,很是壮观。记不起是哪个眼尖的小伙伴发现了盘踞在小贝岗边缘的钵仔糕摊,跟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我们大一那时大学城还是个荒岛,提起大学城三个字脑海里总能浮现一种“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感,没想到这种在家乡童年里遍地开花的小零嘴,居然这么大喇喇地在小贝岗落地生根,着实惊喜。
摊主是位阿姨,用一辆改装过的自行车载着花样口味的钵仔糕。老式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前行,走到哪看着欢喜了就停下,车支架往下一打,车子就是摊子,随性得很。和小贝岗其他靠吆喝吸引注意的招数不同,阿姨从来不靠这些花招数揽客。大概是深谙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几种口味的钵仔糕在手臂见长的木盒子里摆了个满满当当,盖子一揭,玲珑剔透的钵仔糕就暴露在了视线里。阳光跃过树叶撒在丝滑的糕面,跟映在水面上一样,金灿灿的好看,一下子就勾住了过往学生的目光。
取下钵仔糕是种艺术。长竹签尖尖的一头,沿着钵仔糕和陶瓷模具的交合边缘顺势划一圈儿,再往中间一挑,整个钵仔糕就干净利落地挂在了竹签上,拿在手里极具弹性的抖动,煞是撩人。玫瑰、蔓越莓、抹茶、红豆、葡萄干、百香果……七彩斑斓的就像捧了一道彩虹在手中。透过半透明凝胶状的糕体,还可以窥见内里满满的馅料。
钵仔糕是夏天消暑良方,好吃不腻,每次没买上三五几个都觉得是憾事。选钵仔糕也是个艺术,特别喜欢的口味是少不了的,偶尔也会好奇心大发的挑新奇的口味尝尝鲜。轻轻的咬一口,未等咀嚼就已经醉在了诱人的香味里。Q弹香滑的口感,夹杂着饱满的馅料,在唇齿间带来了一片清凉。
手上透明塑料袋里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钵仔糕,一支竹签串着一个,轻轻举着,和小伙伴边聊边尝,是何等的悠然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更是怀念。
云吞
大名儿叫“馄饨”的美味,在粤语地区,更亲切的称呼叫“云吞”。轻轻柔柔的两个音节,用带着古闽南腔调余韵的粤语念出来,像是触摸到云朵一样的柔软。
云吞本就是从小吃到大的口腹珍馐,离了家上大学之后,天天泡在各种新奇外来食物中,时间久了竟有点怀念起云吞这种带着家乡味道的淡雅来。
云吞的做法很多,焯水高汤熬熟或是沾着蛋酱油炸都是一绝。不过油炸口味重,吃多了易上火,所以我个人更偏好水煮。
云吞在饭堂也有一席之地,不过每次都得赶早排队,下了最后一堂课再过去铁定是轮不到的了,所以慢慢的就成了小贝岗云吞摊的常客。
小摊面积不大,全赖一对中年夫妇苦心经营。一个大大的招牌架在摊上,上面“港式云吞面”的字样很是瞩目。薄薄的一层外皮,遇水之后获得了滑溜溜的口感。馅料也讲究,太少了看着寒酸,太多了就容易遭遇外皮熟透变糊内馅还生的尴尬境地。
几条绿油油的生菜铺底,十多只元宝似的云吞在清而浓香的汤水中翻滚,肉香满满的是鲜肉馅儿,爽口弹牙的藏进了木耳的秘密,冬菇馅儿的掩不住山林的灵气,还有鲜美无比的大虾云吞。百样人尝百种味,那些藏在食材里的故事,在唇齿间散播。
对于那些离家求学的人儿来说,云吞就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自己宏大的梦想和归家港湾相连。出走再远,有乡味作伴,家就在心里,是一种流淌在血缘里的踏实。
我爱云吞,爱它的娇俏和多变,更爱它身上凝结着的我和家乡之间割舍不掉的缘和念。
麻辣烫
人和人的相遇,在大学里,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么食材与食材的交融和碰撞,又会衍生怎样的故事?
来自田间地头的蔬果、漫山遍野乱跑的肉、千锤百炼得来的粉面,被爱吃之人一眼相中,被放进同一锅嘟噜嘟噜沸腾的水里烹煮,彼此慢慢由生至熟。如果你精通万物语言,没准还能偷偷听到食材们热烈的交谈。虽然不能同年同月同地生,但可同年同月被上供成为五脏庙的祭品,也未尝不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
冬日里的麻辣烫小摊,绝对是小贝岗的人气王。自锅里升腾而起的热气,远远就可以瞧见。畏寒的馋猫们围着小摊左挑右选,氤氲的蒸气朦胧了人和人的疏离,因为选择的食材搭配相近而成为朋友的实打实是吃货之间的惺惺相惜。
小摊的热汤不断,寒冬里难得的取暖,谁都舍不得走开。大伙儿就绕着小摊排队几圈,个个手里都捧着个小胶筐,里面满满当当放满了自己爱吃的材料。每种食材都用长竹签串起,三五成串,一根竹签一块钱,肉眼看得见的公道。摊主夫妻俩手脚麻利,接过客人手中的小筐,一把抓起长签往被分成几个小格的锅里一放,花样食材雨露均沾地受到浓汤的洗礼。一格放置一位客人选的食材,方便又清晰。
小队伍有条不紊的往前挪,络绎不绝的都是客。队伍总是长,里面有兄弟闺蜜的悄悄话,新闻八卦网罗天下;也有默默温书的学霸,趁着等待的间隙孜孜不倦地浸泡在知识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小见大,麻辣烫小摊也有人生百态。
年轻的身体,总是需要肉类来为自己源源不断地提供热量和精力。小摊面积虽不大,一辆小板车,但是胜在五脏俱全,肉类的种类繁多:弹牙的牛肉丸肯定是首选,张嘴咬下会爆浆的包心丸图的是新奇,表面有一圈圈花纹的鱼轮入口爽滑,红白对半的蟹棒有点甜…而作为地道的广东人,对青菜的热爱是刻进了骨子里的。菠菜、生菜、西洋菜、油麦菜…用橡皮筋捆成一小束,分门别类的摆放出来,绿油油的叶子上还蘸着水花。麻辣烫虽然简单,但是也得屈服于广东人对蔬菜的执着和追求。不管其他食材多少,青菜肯定要占一席之地。只有荤素搭配,才是一份正经的“广东版”麻辣烫。至于其他,我最喜欢点一份木薯粉,看着半透明的粉被放进汤水中,由原本细长的身材,一个劲吸溜吸溜地用汤丰盈自己后,变得透明,变得胖嘟嘟的可爱,心情总是分外舒畅。
麻辣烫,又麻又辣的精髓在汤底,但是对于出锅后口味的调整,却又因人而异。有人喜辣,拿起辣椒油一股脑的往碗里罐,不太能吃辣的人可没有这份豪气;有人贪恋芝麻油的香气扑鼻,每次来总要点名多加。而麻辣烫的点睛之笔——佐料,比如白芝麻、蒜蓉、花生、油炸豌豆、香菜,人人喜好不同,但是总能在佐料盘中挑中自己的心头好,搭配出一份最合心意的美味。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混了个脸熟,有时候跟摊主之间就有了不用开口就心照不宣的“不要香菜”的默契。
一箸伴着酸豆角花生等佐料的滚烫木薯粉,一口大满足的肉丸,几棵爽口青菜,一份最能打动我的麻辣烫,才算是圆满。
其实麻辣烫和大学并没有什么不同。面对一样的环境一样的选项,我们在其中左挑右拣,忠于自我,又或者大胆尝新,只要最后兜兜转转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情有独钟,不忘初心便足矣。
如果还有遗憾的话,那就不要掩饰自己,尽情喊一句:
老板,多加几勺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