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抄了詩人木心的詩歌《五岛晚邮 —— 十二月廿八晚》。無論是愛戀還是思念,所謂當事者迷應該是有道理的。抄讀這樣一首小詩,感受木心的文字之美——他能把當事者迷離的内心,描摹得無懈可击——“不能愛,能思念/人被思念時/知或不知/已在思念者的懷裡 。”
有時,明知如臨深淵,却依舊带着傷翅緩緩翔行……
今天是農曆戊戌狗年腊月三十,俗謂大年三十,亦即除夕。今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節氣。除夕和立春節氣赶在一天,据説一百年間不过三回。
小時候盼着过年,實際盼的就是除夕。因爲一年到頭,衹有在這一天才能盡情地放炮,衹有在這一天才會添上一件、两件新衣裳,也祗有在這天才能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四十多年前電視還没有普及,更没有春節晚會,但那時盼望过年的心情比現要急切得多。進了腊月門就要坐着大馬車去到鄉下姥姥家或奶奶家,那時,腊月還未过半,鄉下人家就開拉(là)水面,烙粘火勺;開殺年猪,煮白肉,灌血腸。过了腊月二十三,又開始做豆腐,條件好一些或城裡有亲戚的人家會弄來白面蒸豆包、蒸饅頭。过了腊月二十五,又要掃灰、除塵,糊墙、糊棚。還扎燈籠,立燈籠杆,准備着貼春聯、貼年畫。
在我的記憶中,兒時的冬天格外地冷,可是天格外地藍,雪格外地白,而且年味也格外地濃。那時不能買很多很多的煙爆竹,一盒鞭炮——那时叫小鞭兒——最多也就五百响,要拆開來放,從除夕三十要一直放到正月初五。拎着紙的、玻璃的燈籠,拈一截燃着的香,在洋溢濃濃年味的夜晚,成羣結隊地跑着、跳着、笑着、叫着……那時年真是孩子們企盼着狂歡、快樂的日子!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張燈結彩,室外煙花綻放、爆竹轟鳴。再过两個多小時就是己亥豬年新春了。電視上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並没有因爲這個大佬或那個名人的缺席而缺少了一種刻意营造出來的喜慶與歡樂。看來這個世界離開了谁,都不會减少精彩和樂趣的。
坐在暖暖的樓房裡,耳中時不時聽央視春晚嘈雜的聲音,真想拎着紙燈籠,拿着半截燃着的香頭,衣兜里揣着十幾個小鞭儿,在彌漫着濃濃的年味和淡淡的硝磺味的夜裡跑着、跳着、笑着、叫着……
煙花易冷,絢目的禮花炸響,那瞬間的璀璨过後,留下的是無邊的黑暗和冷寂。保有一顆善良、寛容的心,一如既往地以善愛之念面對所有的人和事,一如既往地以敬畏之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