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偶然买了一袋山寨锅巴,因为它的包装和名称都模仿了某知名品牌,我想也没想就买了,
吃了以后发现是个山寨货,太特么难吃了!
真没想到,锅巴这种没技术含量的零食,也可以做的这么难吃,
难道为了节约成本,用了劣质的食品添加剂??
难道该公司没有食品研发工程师?
难道自己生产的东西都不试吃一下?难道生产者味觉失灵,不知道什么叫难吃?
当消费者是傻子?
很多商家在包装、品牌名称上下的功夫,远远超过产品质量本身,这也是当前消费社会的通病,
酒香也怕巷子深,东西做得好不及营销做得好,
花心思打磨产品,十年磨一剑搞创作,倒不如花钱请人排队,或者在产品名称上抖机灵,蹭热点搞营销。
用心经营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反而赚到了钱。
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现象要如何破解呢?
至于那袋锅巴,我扔了,尽管有点浪费,但是为它付出的钱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没必要强行吃完继续增加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