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君圣臣贤,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但凡一个伟大的君主身后总会有一群同样伟大的大臣!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个皇帝天天为国事操劳,并且贤良爱民,可是大臣呢,除了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以外,其他的都是那种贪生怕死贪婪成性的人。要说这个皇帝也挺倒霉的,刚开始登基时,大臣们都以为他会是一个中兴之君,没成想最后却被逼的以身殉国了!这个皇帝就是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出生于1611年,是“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1627年朱由检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病逝,根据朱由校生前的遗诏,皇位便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朱由检的头上!而朱由检也不负所托,继位之后便干了一件令百姓拍手称赞的大事,那就是诛杀魏忠贤!诛杀魏忠贤之后,民间欢呼不已,称颂朱由检为“圣人出”。
据史学家分析,“圣人出”朱由检应该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了,《明史》记载:“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据估计朱由检平均下来每天只睡2个小时,史书上也记载说朱由检二十多岁时头发已经变白,眼角有鱼尾纹……这还只是朱由检勤政的一面,作为一个好皇帝,勤政与爱民是分不开的,接下来就是朱由检爱民的一面了。朱由检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在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时依然不忘让吴三桂要弃地不要弃民。而他在殉国之时的遗诏中也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又怎么会落到身死族灭的境地呢?那就要问问他的那帮大臣们了!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虽然奇葩但却真实存在的故事,崇祯皇帝为了筹集军饷不得不发出捐款的号召,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到户部将自己毕生的积蓄400两银子全部捐献,反观朝廷中那些官员呢?内阁首辅魏藻德捐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一万两……更多的官员权贵则是在哭穷耍赖,有的把家中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拿到大街上贩卖,有的则在家门口摆出一块“此房出售”的牌子……在李自成攻破京师前,崇祯皇帝问首辅魏藻德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燃眉之急?魏藻德说没有,不久,城破崇祯帝殉国,魏藻德向李自成投降,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殉死呢?”魏藻德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将他抓捕入狱。虽然崇祯皇帝有卢象升,孙传庭等这种精忠报国的忠义之臣,但像魏藻德这样的小人反而更多!
崇祯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就连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都这样形容他:“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这分明就是在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了。然而朱由检终归成为了明王朝最后一代皇帝,他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