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的故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章发布后,作者总会忐忑不安地等待回响,等什么呢?除了阅读点赞之外,我更看中留言。

古罗马人喜欢在墙上涂涂写写。考古学家在庞贝的墙上就发现了一万多条留言。

题壁诗也算是留言的一种。在墙上写诗留言是中国文人的特色,唐宋时期盛极一时。

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以“留言板”的形式发表在黄鹤楼上,李白读到这首诗后,也只能感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语精当,意境幽邃,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成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名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写在杨德逢家墙壁上的题壁诗,既赞美了杨德逢的朴实勤劳,又表达了王安石退休闲居的恬淡悠闲情怀,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在榆林窟25窟中,画家张大千题留言道:“辛巳十月二十四日午后忽降大雪时正临写净土变也……”后面有个人用很小的字体“跟帖”说:“十月降雪有何足奇,也要写上几句,可谓无聊之至。”

1937年初,于光远同班同学钱三强考取了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的研究生。出国前于光远在钱三强的纪念册上留言:我现在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目的是建立一个民主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革命成功之后要进行建设;你出国深造,回来之后就可以为这样的国家服务,到那时候我们还会合作。日本坂田昌一教授写了一本小册子《中国科学界的新风貌》,书中转述了三强讲的这个留言故事,说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围城》小说里,赵辛楣和方鸿渐住进一间简陋的旅馆,墙上也有留言:“注意!王美玉有毒!……她只认洋钱没有情!过来人题!”

我在做校报编辑的时候,看到过编辑中留言的动人故事。说一位编辑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编辑出版呕心沥血,后来这部小说及作者名声大振。作者拿了稿费觉得心里不安,认为编辑花的心血实在不少,便寄去一些钱,留言处写上“请笑纳,请理解”。编辑收到后,觉得心里不安,认为不能分作者稿费,便退寄回去,留言处写上“请收回,请理解”。这份充满职业道德光辉的留言,为我树立了奉献的楷模。

留言全世界都有,比如在长城景点,甚至园林的竹子上,总能见到有人歪歪扭扭刻着“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永远爱某某”之类的留言。

今天的留言已经从墙上、壁上、纸上搬到了网上,有些评论留言甚至比文章本身更精彩。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朋友的评论留言让我感到很温暖,很珍惜,很感动。

8月12日,我写的散文《游洪泽湖要去新四村》在顶端新闻平台发表后,得到了近14.19万人的阅读浏览,还有18456人收听。我的生命中,也有了一篇10万+的文章。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亲朋的分享转发,也得益于新四军的庇佑,更得益于我的学生、同学和故乡父老乡亲的鼎力支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院长方延明教授以“老朋友的美文,请分享”给予支持。

江苏全民阅读十佳阅读推广人、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汤年华先生首先在老家微信群黄码河转发并留言:“写得精彩!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他还建议我写新四的沙家浜故事。

常州日报新闻摄影部主任陈暐留言:“读了这篇美文,有了想去看看的冲动。”

苏州工学院的刘清华教授这样留言:“如不介意的话,我推送给我的亲朋好友看看”。

在常熟工作的张坚留言:“文中提到沙家浜,刚好我在常熟工作,离沙家浜车程十几分钟”。

老同学进科留言说,文章我看了又看,想起了过去老人讲的怎么打日寇的故事。

老同学方校长留言:“文笔细腻,娓娓道来,写出了洪泽湖的历史厚重感。”

还有更多的留言,不再一一赘述。

八月里燠热的天气,因为有了这些留言,变得清凉起来;寻常朴素的日子,因为有了这些留言,也变得婀娜多姿起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