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看得少,喜欢看的是军旅和悬疑题材。朋友推荐说《延囍攻略》好看,因不喜欢其中的女主角,所以就换了有迅哥儿的《如懿传》看。迅哥的演技可圈可点,一路且看下来,还没看完,却忍不住要来写下观感若干。
一个黑化的世界。
后宫中,人之初性本纯良,但大多带着欲望,乃至家族的责任而来。当欲望与欲望狭路相逢,后宫便成为厮杀的战场,成为另一片江湖。而原来纯情简爱之人,也会在现实的碰壁和失望之后,醒悟到纯良已成为生存下去的妨碍,而唯有强大可以保护自己,于是开始种种黑化。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角度描述,在经历若干刺激之后,她的认知图式开始改变,继而同化,顺应,平衡。落实到剧情中,人物成功地沦陷,各种恶模仿,超越。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源头就在他的恶必不是凭空的,必有刺激源在先。
坏人做恶事,是为恶,好人自卫防守,本质也逃不出恶。而保持初心,不肯作恶之人,在后宫是无法生存的。像凌云彻和如懿,结局何其惨,一个宫刑一个自杀,简直让人灰心。问了看过延囍的朋友,戏中完全的好人人设如富察姐弟,结局也是极惨的。这就是江湖啊,好人在江湖是待不久的,除非黑化。这是宫斗剧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放眼更大的江湖,这个定律是否有效呢?这不免让人惶惶而惴惴。
人的孤独是如此恒久。
孤独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觉,而非客观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在狂欢中,在人群中,在热闹里,你也有可能是孤独的。而当你独处冷清,你也可能感到满足,而不觉得孤独。孤独是因为失去了意义。
后宫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如皇后如懿,她守着皇上守着那份少年相知相爱,这是她生活的意义。当皇上猜疑冷酷,不复是当年用情至深的少年郎时,意义没有了,孤独就开始了,且这孤独越来越深,带她走向深渊。像嘉贵妃,一直以来为了她母族的王爷争光,是她存在并入宫的意义。而当她得知王爷出卖了她时,她也就崩塌了,意义的消亡让她心甘情愿赴死求解,可能在人世的那一端,她才可以仍在自己编织的幻梦中不孤独地活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看,孤独不像尼采口中赞誉的“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而像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后宫是缩影,脱开小情小爱,世上又有多少人正在失去所奉行的信念,没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找不到奋斗的意义,而孤独地孑孓独行呢?
长情其实是个变量。
在后宫,对于帝王,情爱总像花开有时,并分割有度。这让我们对爱情的唯一性产生怀疑,甚至会卑鄙地想,人的长情是否只是因为选择余地不足够大,诱惑不足够多。若真有一些着实可爱,对胃口,也对你足够好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也有可能是会动心动情的吧。
在之前,对于人的一生,能爱几个人这个问题,我曾和朋友们有过瞎聊。大部分同意,人的人生,可以爱不止一个,关键是她(他)有没有出现。现在看来,倒是被宫斗剧给证明了的。即使如帝后青梅竹马,情深款款,也禁不住香见公主一出场,皇上方寸大乱,一见倾心,为她极尽荒唐。所以,长情是个变量,如果确是个定律,这也让人灰心得很。我还是信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的。
和先生走路时,常是边走边说的,大部分时候是听我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地瞎扯。今天,将我的宫斗剧之观感说与他听,大致总结了以上三点。演员是好演员,但剧情的一地鸡毛之后留下来的都是负能量,颇有点细思极恐的意思。是的,若奉宫斗剧为影视经典和流行,我只觉得可怕。夫觉有理,鼓励我将聊天口述之言整理成文,当作反对宫斗剧流行的一点反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