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孟婆汤》在家长之间引起了广泛流传。
影片中妈妈因为女儿学习不认真,对女儿进行河东狮吼。而女儿也因为妈妈管得太紧,气上心头,几天都不理妈妈。
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每个家庭里都会上演。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还非要处处和自己作对,简直是养了一只白眼狼。
影片中对母女矛盾的产生进行了两次特写。
一次是女儿正在一边看手机一边愉快的享用早餐,这个时候,妈妈开始唠叨:老师说了,你这段时间不好好学习,总爱玩手机。
本来女儿也没把这句话放心上,还沉浸在手机带来的愉悦之中。结果妈妈看到女儿对自己的唠叨没有回应,没有善罢甘休,接着说:你们老师还说,你下课总是在走廊里聊天,总是最后一个进教室。
女儿一听到妈妈这样说,就烦了,觉得妈妈只知道听老师的一面之词。女儿顶了一句嘴,妈妈便拿出了做家长的特权:你再不跟我好好学习,我就不跟你充话费了!
第二次矛盾的恶化,是在第一次的矛盾还没有化解的情况下,妈妈对女儿展开再次攻击。
女儿看到妈妈下雨天来给自己送伞,因为赌气,不想理妈妈,刚好有同学喊她一起去看电影便同去了。回到家里,妈妈连忙给晚归的女儿盛汤,本来是很温馨的画面,不料妈妈在女儿的衣服里发现了电影票,发现女儿在撒谎,根本没有去学习,由此大发雷霆。
女儿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非要管我?我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不想念书念成个书呆子!然后把自己独自关进了房间。
正如影片开篇的时候,女儿在作文里写的那样:小时候,我和妈妈总有说不完的话。长大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影片中母女之间的矛盾,在大多数家庭中也普遍存在。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渐走向独立。可为人父母却还没有接受孩子思想独立的现实,依旧在各方面进行管控:你今天做了什么?和什么人接触了?看的什么书?你们聊天都聊的什么内容?
这种管控如果过于干涉,家长甚至使用特权:我没收你的手机,停你的话费,停你的生活费,限制你的活动范围……
那么,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正如尹建莉所说: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长施加的压力越多,孩子反抗的就越多。
尹建莉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到一个孩子的案例:有位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考上指定的重点大学。并说,你如果考上了那所大学,我便不再管你。然后,孩子很努力的学习,也如父亲所愿考上了那所大学,但是孩子不去学校报道了,不愿意继续读书了。并且对父亲说:你不是说过,只要我考上了这所大学,你就再也不管我了吗?这位父亲竟无言以对。
如果不能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去自主的学习,感受到学习的意义,那么,家长再怎么逼,也是徒劳的。也许表面上看,孩子是听话的懂事的,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定是有所牺牲的。
影片中,因为母女矛盾一直没有和解,女儿对妈妈的关心,总是以冷漠回应,直到妈妈发生了意外,女儿每天以泪洗面,内心感到深深的忏悔。每天反复查看妈妈发她的最后一条短信:
“寒窗苦读十二载竟成空心人,如果要给他们下一剂猛药可从这个药方里找药:“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行后学,学会做人后再做学问,看来这顺序不能乱,一乱就会出大错。学生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会生活。”
从这条短信来看来,妈妈依然没有觉得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反而觉得是女儿伤了她的心,觉得女儿是个没心没肺的空心人,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孩子都欠父母一个对不起。
可是,有多少父母又想过对自己的孩子说声对不起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成长。我们都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孩子二话不说,便将他们的一生托付给了我们,身为家长,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信任他们呢?
孩子们因为家长看护不当,发过烧,感过冒,摔过跤,骨过折,被火烧,被水烫,可是他们都没有责怪过父母,又有多少父母跟孩子说过对不起呢?
影片中,躺在病床上的是妈妈,女儿说:只要妈妈能醒来,我以后一定努力学习。
这个台词是不是很熟悉?
试问,哪个当父母的没有再打过吼过自己的孩子之后后悔过?
如果躺在病床上醒不来的是孩子,父母一定会说:儿啊,只要你能醒来,妈妈以后再也不逼你学习了,再也不吼你,不骂你了!
影片中的女儿是懂事的,她把对妈妈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真情流露了出来,所以打动人心。
但女儿忏悔的,并不是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她忏悔的,是自己的行为让妈妈伤了心。她怀念的是和自己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人生难得相逢一场,
相伴不易,
请彼此珍惜!
附上视频地址: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u0649jfssxg&type=40&sharePlayNumTag=0&ptag=4_6.1.6.21710_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