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一篇文章《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在朋友圈刷屏了,一经发出迅速成为爆文。
文章中主要讲了有些人因为有知识焦虑症,于是通过各种知识付费来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可是之后被证明都没什么卵用。
虽然学了很久,时间长了,却发现认知没提高,思维没提升,知识和技能仍然原地踏步。
学了那么多的新概念,新知识却没运用到实践中,岂不是很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吗?于是就有人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在《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说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要有目标定位,要懂问题驱动,要懂系统挖掘,要有学以致用的出口等。
不过我觉得对为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却做不到?以及为什么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实践,为什么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讲述并不够透彻。
以及具体的做法,讲述不够清晰。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思考,现在就尝试着结合我的一些经历写出我的一些想法。
1、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道理知道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或许歌德的《浮士德》的两行诗可以解释一些:
我们必须留下汗水
才能真正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我们自身经过努力且独立发现的某一真理——尽管这真理前贤早已发现,但我们事前对此并不了解——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十分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这是因为我们更明白自己的想法,而不只是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
当我们这么做之后又在那些前贤的著作中发现了相同的说法时,由于与已被大众承认的权威说法不谋而合,自己的正确观点就在无意中获得了证实。
由此我们就会增强对这一真理的信心,并且能够更加坚定地捍卫这一真理。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最初是在书本里看到的某种说法,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相同的结论,那我们永远也肯定不了这道理到底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而得的,还是只是重复地说出、跟随着别人的感觉。
事实到底怎样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形,我们就可能会受到影响,到头来也许只是与前人一道得出错误的见解,就像流水会很容易顺着之前流出来的水道前行。
如果是两个人独立进行运算却得出同样的结果,那这个结果就是可靠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是负责检查另一个人的计算过程而已,那情形就不一样了。
因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没能理解事情的本质和关键点,也就不能促发其行动。认识不到位,即使把方法都讲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底把道理真的落实到地呢?
2、应该怎么做?
我的看法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看清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律,看清时代发展的主要脉络,拥有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及对人性的洞察,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
凡事多问个为什么?探索规律的规律,学习一下逻辑学,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具体做法
需要两个方面:❶数据 ❷算法1
1)数据来自生活
全情投入生活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和困难时,都不要轻易的放过,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尝试着在相同的领域找出类似的事件去验证你的经验。
如果在相同领域类似事件中你的经验被验证是正确的,那么就把这个经验归入到你的数据库中,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你可以调出来作为一个行动的依据。
但假如你的经验被验证是错误的,那么你就要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看下外界的环境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你的经验适用领域是否也要相应的扩展或者缩小,然后对你的经验进行微调,将这次的经验教训依然归入你的数据库中。
之后你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都可以从你的数据库中找相应的经验,不过要注意经验的适用范围和类型,不断的进行微调。
比如说你投资失败了,立刻研究失败的规律,进行下一次投资,并把你在上一次投资失败的心得运用上。
千万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要一朝被蛇咬,十年吃蛇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不需要你形成有体系的思路,只需要零碎的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也不一定非得强求有个好结果,重要的是要积累数据。
这样当你在同一件事情上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在你脑子里你自然就会把这些数据进行归类,每个类型是什么?都有哪些人和事?这些类型的人和事都有哪些特点?分析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性格特点呢?在这种性格特点下你应该要如何与之相处?
以后再遇到这种类型的人和事之前,你要慢慢总结出相应的做法和处理原则。
这些都需要你在平时的生活中认真观察,细细留意,当一天的学习或者工作结束之后,认真的反思和复盘,假以时日,你就会对很多事情了解的更为清楚,做事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这部分,一切等于零。
这个时候需要的品质是:爱记仇、不服输。好奇心、冒险欲望。
这些品质中,我简单谈下为什么要有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去探明一些道理,这样等你观察到一些事物后,不断地去琢磨,不断地去想,时间长了慢慢就有很多感悟了。
爱记仇,我的理解是,因为有时你遇到的一件事或者某个想法,以你当时的认知水平很可能并不能理解的那么透彻,那么你就应该把这件事记住。然后在你之后一有时间就思考,慢慢的就会对这个事情理解的更为透彻。
讲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事,即使到现在,我都对我一个大学室友在大学跟我谈的很多话题在不断的进行琢磨,不断地在想,随着时间的增加和自己经验的增长,自然就会对同一个问题有更深的感悟。
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没有这等耐心罢了。还有就是可以借助理论的知识,比如通过跟比自己厉害的人接触,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
2)算法来自读书
我从大学到现在读了有好几百本书,但实际上读书除了给我心里带来乐趣外,并没有对我的生活有任何影响。
但是由于我大学毕业后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会很自然的回到书里去寻找规律和方法,也就是,算法。
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再去读书,才会发现那些如同金子般的真理,散落在所有经典著作的角落里。
在这个时候,你即使只读一本书,比没有经历的人读一百本书都强。
因为这时的每一个算法,都有你自己人生经历中的数据支撑,甚至你都能一眼分辨真伪。
此时,几本经典著作都很可能把你以前所有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框架。
这时就好像你手里攒了数百个零件,得到了正确的说明书,告诉你应该如何组装,然后你就按照说明书一一组装,造出一部车来。
人生说明书不止这一本,或许在这里用不上的零件,到别的领域还可以组装出别的东西出来。
如果你只有一个框架,你就会拼命扭曲事物,以便所有的事物都能符合你的这个框架,那么你很可能就会犯错。所以,只学历史、只学经济、只学管理,都会处于下乘、最好每个领域都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
这时你需要的品质是:逐字阅读、认真思考、保持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包。
以上两点循环进行,就可以获得一个属于你的思考逻辑。同时拥有这两者,的确需要经历,但是如果你肯沉下心,踏踏实实的做,你的进步就比别人快十倍甚至百倍,并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补充一点,盲目的看书也不可取,要结合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去有针对性的读一些书目,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要有悟性,时间久了慢慢就会有很多想法了。
3、成功之路需要自己探索
不管是进阶之路,还是成功之路大抵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因为其他人的经验并不能替代你的,所以很多人觉得知道那么多道理,或者被别人讲述很多道理也好,学了这么多道理到头来还是没用,那是因为你并没有把学到的东西通过实践去微调成自己的东西。
看别人的文章,有的人会选择自己再思考一遍,看是否有道理,有用的就用,没用的就放弃。
有的人会说,道理我都知道,不用你跟我说,我想做自然就做了,不做你也没办法。我并不会强迫任何人被动的去接受我讲的内容,一切都在个人,那是你的自由。
你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只要你觉得不这样做对你是有利的就行。天地之间自有其运行的规律,顺应者获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