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至,雪纷纷。一缕阳光,透过玻璃,洒到我脸上,“别来无恙”,想起与父亲有关的事,不觉打翻了心里的五味瓶,暖暖的舒服。
(一)
父亲是个很有主张的人。为了生计,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人走过一段“流浪”的日子,一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不再领着我们全家“迁徙”,而是选择一个小镇子,从此定居。对于一个思想保守的小镇子,我们是外地人,还是比较排斥,当地落户比较难,为此学校校长三令五申要收几十块钱的“借读费”, 家里的光景不怎么好,家里姊妹四个都比较小,我是老大,也是第一个开始上小学,对于一个农民家庭,负担是比较重的,父亲只好一次次的给学校写“保证书”,保证何时交钱,唯一的要求便是不要影响孩子学习。当时的小学校长肥头大耳,牛哄哄的,最让人好笑的是,一次,县教育局的领导来检查工作,校长一屁股压断了一条凳子,惹得学笑老师和同学悄悄议论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这样的校长,在我记忆里是几乎没有什么好印象。面对校长的苦苦相逼,我不知道,父亲当时为什么就是不给他,后来户口办下来,“借读费”的事情也就再没人提起过。
(二)
那年,我读高中,学校没有宿舍,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巴掌大的石棉瓦房子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涯。父亲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那天也是大雪。他在我租的房子外面原地转着圈,等着我放学回家,没有手机,通讯并不是很方便,并不能及时知道父亲会来,放学回来后,“爸爸,这大雪天的,您咋来了,.......”“我不能来吗?我来检查一下看你有没有用心学习,给,这是你妈捎给你的棉衣,冬天冷,穿厚实…..大小伙了,买了点肘子肉,应该还热着呢,进去了热热吃,….. ”“爸爸,家里都好着没,弟弟的手被开水烫伤了好点了没?……”“家里的事你别瞎操心,弟弟的手早就好了,你妈今天给亲戚家搭理去了,我得赶紧回去,记得把肉热热吃了…”.”话刚说完,父亲转身走了,门口的雪地上留下一个踩实了的脚印“圈”,还有父亲急匆匆走远的身影,那天晚上,下晚自习后,我一个人躺着,想着父亲,躺着躺着哭了,又笑了。
夜幕前的霞光,随着时间慢慢消退,流云闪闪发光,有限中却留下永恒。像那些舍身忘死,埋头苦干的人,我有一句口头禅“看这天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又一年的春即将来到,想必那柳丝才吐蕊,依依绵绵,桃杏花开,燕儿归来的日子将不再遥远。
(声明:本文是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