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作过一些林林总总的论述文字,也都没有整理编辑,往往想到哪写到哪儿,也常常是就画学的某一个问题的深入刨解,所以如果将之前文字搬过来或者勉强的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文章,还是比较麻烦的,也不通顺,缺少文字组织的衔接性。这里也就不在般用。加之本人疏懒,往往在论述方面,都是以点概面,有时候也并没有就具体问题展开更纵深的讨论,因为一旦如此,就如同一些哲学问题一样,或许就一个问题,足以耗尽心血,也不一定有个“正确,或者准确”的答案。这篇文章,也就是以一种比较随机的和片面式的,或者概括性的大概阐述,也敬请读者朋友见谅。至于才学疏浅处,一家之词处,也在所难免,也恭候方家批评指正。同时,我在讨论方面,也尽量避开前人总结和学术报告。只是尽可能的运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我想,这样也更有意义。
首先,书画(当然包括一切艺术)是一个文化现象当中的一个局部体系,也是人们文明体现的具象表达。而艺术范畴又不得不关联美学原理,美学原理又不得不关注哲学辩思。如果真正展开,那是极为庞大的。单从文学艺术方面讲,就必然要讲到中西方艺术的异同之处。这个也是一个纵深问题,因为这个就必须要理解中西方文明的基础构建,发展演化,社会属性以及人文思想。这里不做太多展开,参见我之前的文字,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和形成的专题讨论。从整体而言,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经历了两个大的社会变革现象,即,农牧业文明转向工商业文明,当然,有学者分的更多,但大的分割,我觉得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也可以参见我的中国文明思想梳理一些相关文字。还是运用老办法,把庞大纵深的问题,缩小具体分化讨论。这样就能相对直观感受。首先,中国文明在过去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是以一种封闭且自足的状态下形成,这个跟地理位置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在世界轴心文化形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开端的不同,中国思想可以和印度的佛学思想融洽,但和西方文明形成本质区别,甚至直接对立。这也是近现代一百七十多年,中国文明转型极为痛苦和极为挣扎的根本原因,我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工商业文明,而我们的文化,往往是带有压制性和社会人伦的关怀过程,对自然学,过去都处于压抑状态,也仅仅是在王权的问题上展开了几千年的禁锢发展,而很少关怀个体的具体人格问题。准确的来说,我们的思想是教派思想和社会整体思维。对于鲜明个性问题和学说,往往采取压抑措施,所以也使得文明体现方面,是一家独大,等这个一家独大的时候,产生了内部角逐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以儒学流派之间的非常激烈的竞争更为凸现。但在我们文明奠基过程中,道家思想对于人文艺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奠基。如庄子产生的不仅仅是哲学思辩,更是一种文词华美,意境开阔深远的唯美体验,如诗经,真实,朴素,但也不乏文词绚丽,让人读来或者吟诵之间,思绪翩然,既诗经之成的屈原,开创性的文字组合方式,为后世文学奠定基础也开启门户。魏晋玄学给人的洒脱飘逸,唐诗宋词元曲营造的唯美幻变,明代巨型文学著作带给人们的思绪波动和游离其中的悲欢离合,等等,这就促成了我明现象当中的文学艺术发展。实质上来说,火种起源,到象形文字,再到单独的文字出现和单独的图画出现,都比文学思想出现的更早,只是,在后期的发展中,书法,绘画,才较晚的运用文字进行表述和讨论。或者说是一种补充。这样就完全可以说明,绘画可以脱离某种局限思想体系或者政治结构,而独立的美学产物,且不一定是后来文明规定性的审美范畴,是完全可以跳跃出来,并独立于文字。但,既然是我们今天的书法,绘画,又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更为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足以说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具有永恒性质的审美趋向。
书与画
再具体一些,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是一个同源而异流的东西,是本质属性相同的不同外在体现方式。在其审美过程中,同样是有很多共同的美感体验。至于美的反馈体验,这里也不多做深入,参见我其他相关具体论述。也可以参阅其他关于书画的各种论述问题。我只表达前人未总结或者我与前人观点不同的部分。因此,不做伸展。那么,书法绘画的不同体验过程,是绘画的更直观感受比较书法更容易产生人的思绪活动和理解程度。同时,在中国绘画当中,更需要书法艺术的基础建设构造的支持。这是由于两者的共同审美取向所导致在绘画中不得不需要书法的骨架和韵律。
诗与画
其次,是中国绘画和文学艺术的关系,这个在很早时期就已经产生,只是唐代王维将这一思想更为明确和实践结合,产生了诗中画,画中诗,在书法当中,魏晋玄学产生和所左右的思想体系下,形成萧散飘逸的书风。在禅学兴起的过程中,形成绘画中的空灵虚幻。陶渊明的田园隐逸影响了文学和绘画思想的走向问题。也就是说,从唐宋开始,绘画的基本思绪已经全面成熟。后来者延续继承并发扬其中部分并且延伸和具体。
情与理
绘画中的情和理,从宗教神话到帝王将相的劝导性表现形式再到宋人对自然的崇高情怀到元代以自然为寄托或者以物象来表情,是一个绘画本质转换的过程,之后一千多年当中基本定型发展。个性发扬是直到清代画家们才开始成熟的,但同时,绘画本身的法理问题,并无较大突破,甚至只是前人延续。基本总结可以归纳为:绘画中,包涵法度,理趣,和性情,思绪,人的意志等。这也是绘画进入高级状态下的所谓内美体现。
新与旧
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我在其他论述中曾说过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什么新旧问题,实质上,反而是一些原始的,更让人产生迷恋也更具有审美意义,只有好或者不好,没有所谓新旧的争论,恰好,越原始的东西,越是具有奠基性。且,我一再强调的,经典美具有其永恒性质。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所说的,画贵古意,而我们的整个文化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回归性的劝导方式,老子主张回归氏族时代,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孔子主张回归周礼。等等,都是一种回顾式的发展。绘画也是同样的,我们主张取法乎上,这个上,从实际操作上也就是回溯源流的一个发生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产生新的思绪或者新的技法表现问题。这也是它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所在,也同样是文明延续的过程。同主张完全创新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后者为新而新,缺乏实质内涵为指引和深刻内在思想。反过来,一味守旧更不可取。人类或者自然的演化过程中,是一个单向发展演变,而不能做双向逆动,只有人的思维可以逆动!
画与道
这个问题在其他各种学者和前人论述中,都已经非常完善了,比如画理和易理,画理和道家思想,儒家关怀,禅宗思想,等等以及哲学研究和逻辑推导问题,他们既互相关联,又完全独立,这里也不做伸展,参见我审美和思想的论述一文。
篇幅有限,能力有限,时间有限,暂且说这么多,前言论过,生性懒散,本不愿立言论法,偶尔性情所至,姑且忘言,加之中道友人来访,思绪阻断,草草了事。以期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