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家乡已近三十年,现在除了填写个人身份信息时能找到自己家的地址以外,平时基本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我是一个没有家乡执念的人。
我出生在一个河南的三线城市,父母是国企的职工,从小我生活在工厂的生活区里,就是那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场景,脑海里对家乡的印象是很萧瑟的景象,窄小的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家乡总会刮大风,所以马路上堆积着厚厚的落叶,无人打扫。马路旁边没有太多的商店,还有合作供销社的影子。进入中学以后,没到假期,我最大的喜好就是到生活区甚至骑车半小时去城里的租书店,租借各种小说,席绢、金庸、古龙、琼瑶这些作者陪伴了我二十岁以前的所有少年时代。高中毕业以后到离家近百公里的省城念大学,以及后面在省城工作五年和北漂近二十年,从此对于家乡来说,就仿佛成了过客。每年大概春节期间会返乡陪父母过年,基本都是在酒肉聚会和麻将桌前度过了,很少有时间再看看家乡的变化。其实我的家乡是中原非常著名的七朝古都,各种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我记得多年后唯一一次出国,在首尔参观当地著名的皇宫时,感觉还不如故乡的“龙亭公园”看着宏伟和悠久,不由得心中升起莫名的自豪感。
说到儿时的生活,还有一项爱好陪伴了我很久,就是到录像厅看港片。那是从高中开始,一直到省城近十年,基本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年代,引入了大量的香港和台湾影片和电视片,周润发系列、香港四大天王、台湾小虎队等等,用时髦的话说,我是他们的粉丝和拥趸。当时时髦的电影海报买了无数张,还有各种粘贴画,大概积攒了几个大纸箱子,以至于后来搬家时着实烦恼了一阵子,遗憾的是后来都当成废品扔掉了。但是儿时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心里。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三观,我非常同意。我的父母是很传统的国企职工,一辈子都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分别从事了财务和工人工作,他们影响我最深的是乐观的性格和相濡以沫的生活态度。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从来没有红过脸,是属于生性豁达和宽容的人,这对我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影响。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可能找不到重点,在过了四十岁以后,我终于可以花点时间记录我儿时的事情,不能说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