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承欢
人间烟火起,年味渐渐时,岁岁常欢愉,事事皆顺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除夕,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即一年最后的一晚,指农历腊月月小二十九、月大三十晚上。古人对联曰:“旧年新春隔一晚,昨日今朝是两年”。现在人们把这一夜零点前称为旧年,过了零点称为新年。除夕之夜,就是送旧迎新春,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夜晚,常言道:“有钱无钱,回家过年”。错过了除夕的团聚,人的心里不是滋味。
这天,早餐除了一般饭菜外,每人一碗肉圆子打了二个鸡蛋,表示一家亲人团团圆圆,把过往的一些不愉悦统统滚蛋!一盘米粉蒸肉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吃糯米饭,又叫辞年饭,意为辞别旧年。妇女们一整天都在忙着洗洗刷刷,烧煮炖炒,准备办年夜饭。男的一般在上午把堂前门外装饰一新,到了下午准备灯烛,快停晚时就开始贴春联。贴春联的地方包括大门、后门、侧门,还有堂前的中堂。以前,门上贴的是门神,一般左门贴尉迟恭画像,右门贴秦叔宝画像。门楣上贴花笺,门缝贴红纸条,上书“开门大吉”。后来,也有人在门上贴春联。春联内容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如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春”、“福”或“欢度新春”等各自家庭喜爱的对联。堂前正中墙上(或甬壁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后来,统一改为贴中堂。中堂分两部分,中间贴的是福禄寿星或山水楼台花木风景画,有的人家会贴请人或自己写的诗词书法,两边贴对联。“天地君亲师位”只贴在祖堂前。房屋外的墙上还会多贴些红纸条,内容有:“百无禁忌”、“出门大吉”、“四方大利”、“和气生财”、“黄金万两”等等吉祥之语。房屋里面墙上贴有“百无禁忌”、“苏才郭福姬子彭年”(所谓“苏才”,指的是宋朝苏东波的才学。“郭福”,指的是唐朝郭子仪的福气。郭子仪七个儿子、八个女儿,有“七子八婿大团圆”之说,可谓有福!“姬子”指的是历史上周文王,生有九十九个儿子,加上一个雷震子,共一百个儿子,谓之多子。“彭年”指的是周朝的彭祖寿年最高,传说他活了八百零八岁,可谓长寿)等等。人们喜欢贴写有这些内容的字条,目的是寄托美好愿望。堂屋中间放好靠背椅和坐垫,个别富裕人家地上铺上红地毯,以增加节日的氛围。有的农村人家连猪圈、牛栏的门框上都贴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红纸条,鸡窝门板上贴有:“姜子牙在此”(民间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封自己为管瘟神的神)的字样。这一切都是为了祈福祈祷,增添喜庆气氛。贴好门神,放响爆竹,天也黑了。有的村庄风俗关上大门,人们进出都走后门或侧门,避免走了福气。
除夕之夜乡村邻里互不串门,家家户户堂前红烛高照。点蜡烛有烛台,穷人家没有,就用土砖削成。烛光比煤油灯亮,增添了节日气氛。而且每间房间,包括厕所、猪栏都要点上煤油灯。堂前燃起一盒炭火。山区木柴多,就直接在堂前大门角落用土砖围或就地挖个圆形的火塘,烧栗树柴火,俗话说:除了栗树无好火,此火最旺。火塘里架着“三脚猫”(三个脚的圆形铁架子),上面放着砂料,(如鼎罐),周边放着鸡婆罐,里面炖着鸡鸭猪肉,香味四溢。这盆火(包括各个房间照明灯)通宵达旦不能熄,俗有“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说,以示来年红红火火。
大概在晚八点,村里,“管年”的人敲响铜锣(也有的以放铳为号),全村老幼男丁都端上“神福”(祭品),手拿爆竹,到祖堂集中,统一“团年”(也叫“完年”),拜祖宗。团年的程序足:摆放神福(神福由全雄鸡、全鲤鱼和全猪头组成,又称“三牲”,由长方形托盘装着),烧香纸,放爆竹,磕头打拜,有的村庄还念辞年歌。顿时鞭炮齐鸣,铳炮喧天,好不热闹。
团完年后(拜完祖宗),开始吃夜饭。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开席前要放一挂最长的爆竹(以前是千子鞭,现在一般是烟花),还要再点香,祭拜未上堂(三年内新亡的先人)及天地过往诸神,然后才开席。这是最隆重的酒席,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山珍海味尽可摆上。当然,一般人家还是鸡鸭鱼肉。香菇木耳等家常菜肴。全家老少,长幼长序,围坐圆桌旁,共吃团圆饭。自然少不不敬酒,晚辈敬长辈健康长寿,开心快乐;长辈谢晚辈学习进步,工作顺利。气氛相当温暖又温馨。如果兄子子侄多,酒量又还好,大家相互敬酒,虽不说一醉方休,倒也是开怀畅饮,互叙亲情,直到酒足饭饱,尽逞意兴。
喝完团圆酒,全家人围坐火塘也,说着活,嗑着瓜子,吃着糖果,开始守岁。守岁就是不睡觉,守候旧年的逝去,迎接新年的到来,火塘的火越烧越旺,屋里欢声笑语,充满吉祥!为了避免打瞌睡,大人会讲些故事,笑话,让小孩提神,接着就是给小孩分发“压岁钱”,钱不在多,意思是希望小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小孩子毕竟熬不过大人,大人就安排他们和老人去“享福”(睡觉),自己则继续守岁,一般人会守到天亮。到深夜十二点,家里的男主人在门外放鞭炮,辞旧迎新。直到凌晨三四点,男主人即使睡了,也会披衣起床,开大门放一挂鞭炮,俗称新年“开门爆竹”。这就是称为除夕我小时候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