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
1
胡塞尼先生的文字,像是带着某种魔力,每次读完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沉思良久。像是有一团难以言喻的气息,坠压在心口之上,又像是一种蓬勃而生的力量,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初读卡勒德·胡赛尼的文章,是多年前就已经很火的《追风筝的人》,犹记得读完《追风筝的人》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一种令人胸闷得快要窒息的感觉。如今,几年过去了,书中的故事细节,已然忘记大半,而那种感觉,每每想起,却尤为清晰。
以至于,后来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敢再触碰胡塞尼先生的续作。如今拾起《灿烂千阳》,时隔读《追风筝的人》,已是四年之久。
我不想用那些既定的框架,来表达《灿烂千阳》带给我的震撼和感悟,只想用自己平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那些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记下一个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希望、救赎和爱的世界……
2
人们口中的“哈拉米”玛丽雅姆,从小住在偏僻郊外的泥屋里,十五岁前,她每天的梦想,就是见到那个富有、帅气且自己深爱的男人——她的父亲扎里勒。
然而,就在这个自己崇拜而又深爱的父亲,毅然将自己嫁给大自己近三十岁的男人拉希德时,她的这份爱,也随着自己的离开,停在了赫拉特这个城市。而她,跟随拉希德到达喀布尔,在就是在这座城市,美丽的玛丽雅姆,献出了自己,伟大、漂亮的一生。
玛丽雅姆三次失去自己的孩子。后来,她再也没法拥有自己的孩子,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
莱拉的出现,对玛丽雅姆来说,像黑暗生活里的一个太阳,一种救赎,莱拉像一束光,照亮了玛丽雅姆黑暗而寂寥的人生。让她知道,她的生命里,不是只有无止尽的疼痛、欺凌和忍让。
从某种程度上讲,而相较于玛丽雅姆而言,莱拉是幸运的,她拥有完整的家庭,拥有父母完整的爱,莱拉还有,塔里克,那个和自己灵魂契合,一直保护自己的男人。但战争使曾经美丽的街道遍布废墟,使和谐的生活陷入黑暗。从此,命运把玛丽雅姆和莱拉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两个女人从仇视,原谅,到携手同行,相依为命,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为艰难的时光……直到最后,她们一起反抗拉希德的“残酷统治”,从拉希德的魔爪下解放自己。
对玛丽雅姆而言,莱拉是她的家人,是她后半生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她愿意牺牲自己而保护的人。
玛丽雅姆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想的仍旧是莱拉,回忆起那些一起喝茶,一起做家务活,一起诉说过往的日子,在那最后一刻,回忆起长长的苦难的一生,她的心中再也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安宁。她知道,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
女人对家庭的爱,竟然能够让她们投入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活过沧桑。
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一切的不堪回首都将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终结,她看到的只有希望,只有阳光,只有永不陨落的灿烂千阳。
3
文中,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曾经说过:
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雪花让人想起像我们这样的女人要承受多少苦难,我们多么安静地忍受一切降临在我们身上的灾难。
两个相互搀扶的阿富汗女人,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动乱的年代,她们为彼此,为心中坚定不移的爱,献出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胡赛尼说,当他开始写时,他不断想起那些充满韧性的阿富汗妇女。在阿富汗遭受近30年的战乱时期,有无数个“玛丽雅姆”,也有数不清的“莱拉”,在强权父系制度下,更有数不胜数的“拉希德”。
书中玛丽雅姆和莱拉的遭遇,折射出阿富汗面纱之下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的命运,也是阿富汗所有苦难的缩影。本书的结局里,莱拉重获自由和幸福,完成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和塔里克、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个圆满的结局,正如玛丽雅姆希望看到的一样。
千千万万的阿富汗妇女面纱后的面孔是笑着还是哭着,没人知道。但她们唯一呈现给这个世界的双眼坚毅勇敢,充满着希望和力量。虽然女性解放的道路仍旧漫长而曲折,但面纱之下,是千千万万个灿烂的太阳,照射着无尽的希望。
在玛丽雅姆和莱拉身上,这样的希望已初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