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自发的核心之二:引导而非控制。
孩子拥有选择权之后,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可能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种即是不正确的选择。
第一种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感觉和人格没有被破坏,他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只需要这样确认:儿子,谢谢你能管理好自己手机和学习,不让妈妈为你的学习而操心。或者这样确认:儿子,妈妈要祝贺你,你长大了,你有了合理规划自己娱乐和学习时间的能力。也可以这样说:儿子,妈妈很欣慰,很多孩子都会迷恋游戏的时候,你却能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手机,还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总之,确认的方式有多种,可以不拘一格:儿子,我听说游戏对小朋友的诱惑力都很大,很多孩子都被游戏控制,而你却能做到掌控手机,掌控游戏,请问你是怎样做到的?此外,你们还可以在夫妻之间探讨:哇,我们家的孩子真的很厉害哦,不但能够控制好自己玩手机,还能自动自发地学习和成长,这孩子未来必成大器。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孩子有可能选择的是不正确的行为。这时候我们不是直接替孩子选择。因为这无异于因噎废食,逃避问题,这样孩子是没办法成长的。就好比社会上有危险,你就不准孩子出门一样。我们只能告诉孩子如何区分好人坏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引导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小人。
父母要引导孩子的行为,就要找到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只要能改变和影响这些行为背后的因素,那么孩子的行为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到改变。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本能,孩子之所以有愤怒、有对抗、有情绪。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行为面前没有基本的选择权。而那些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思想层面的因素,可以很轻易地影响孩子,而这些影响行为背后的因素改变,就会带来行为上的直接改变。
书中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园里一个大孩子和一个小孩子打架,老师并没有直接去批评大孩子和安抚小孩子。而是去到大孩子面前,对大孩子说:老师看到你和那个同学动手了,但老师不会批评你。因为你在老师心中,一直是个有爱心,懂谦让、喜欢照顾小同学的孩子。就像刚刚,老师知道,凭你的个头,凭你的体力,想要把他打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老师发现你并没有那么做,你不想伤害别人,老师给你竖个大拇指!你这么有爱心的孩子,这么懂得照顾别人的孩子,这么有责任感的孩子,老师想让你帮我一个忙,可以吗?
大孩子问:什么忙?
老师说:咱们班有很多小同学,他们都没有你懂事,老师不在的时候,麻烦你适当照顾照顾他们,可以吗?
这位老师就做到了很好的引导:他没有直接去控制孩子的行为,甚至没有当面提孩子打架的事。她只是告诉孩子:第一,你在老师心中是个好孩子,这是在对孩子进行身份定义;第二,不管是不是事实,老师认为这就是事实,老师认定你没有下狠手打同学,是因为你有爱心,懂得谦让和照顾同学,这是继续认同,认定大孩子是一个有良好动机的孩子;第三,老师请求大孩子帮忙照顾其它同学,这是一份价值感的呈现。
这对于孩子还小的时候是有明显效果的,但对于我们家这十岁的半大小子来说,这种方法是不是太小儿科了?
结合到我们家孩子的身上,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选择,是因为在前十年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孩子多多少少长歪了。比如玩游戏总是会不自觉地拖延时间,如果不说他能一直玩下去。这就导致不断地恶性循环。该怎样引导呢?影响他的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因素呢,按书中的总结出来有五大动力因素:身份、情绪、环境、利益、关系。这些应该是全书中的重中之重。以上老师用的应该是身份因素的改变。说实在的,粗略看过一遍我还是不太确定,要咀嚼很久才明白其中深义,所以明天继续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