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农业就是命脉。习近平主席在论《三农》时有讲到,决定农民是否幸福就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愉群翁作为伊犁地区有名的产粮大乡,正是做到了这三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愉群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农业生产,解放后,愉群翁新一代农村干部和农民,开荒种粮、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创建了愉群翁新的农村风貌。
七十年代初期,愉群翁乡在政府的扶持下,利用知识青年聚集在新户的优势,在新户成立了愉群翁农业技术推广站,青年人有知识、有活力、有热情,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强。
当时就抽调玉素尔、骞达阿合麦提等本地知识青年,加入到新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玉素尔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就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严于律已、克尽职守、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品质。
他加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后,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边学习,做笔记,查资料,那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信息严重闭塞,他就写信请教农业专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愉群翁农业技术推广站干出了名堂,干出了成绩。
一九七七年,愉群翁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玉素尔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培育出水稻小苗代土移栽,当时在伊宁县、新原县、农四师七零团等大面积推广种植,获得成功。
此后,又向全州推广,科学种田使愉群翁农业亩产、总产都得到很大提高,愉群翁受到全疆关注,愉群翁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是受到各地关注。
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上级重视,下拨了专项科研经费,增派了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九七八年,愉群翁第四生产小队正式接管了农业技术推广站。
任命原第四生产小队队长奴奴为站长,因为第四生产小队当时一直是稳产、高产的生产标兵队,玉索尔和他的同伴更是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成员。
第四生产小队的土地成了农科站的试验田,玉素尔走访有经验的老农民,听取他们的建议,积极改良土壤,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引进了日本多头矮冬麦。
当时,玉素尔和农科站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从选择种子、土壤准备、播种密度、管理、施肥、病虫害预防等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日本多头矮冬麦引进成功。
愉群翁的农业科研成果,最先受益的就是愉群翁的广大农民群众,农业强,农民就富有,生活条件就一天好过一天,当时,愉群翁是伊犁州的粮食高产、稳产的标兵。
进入八十年代,愉群翁乡正式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玉素尔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也被调去乡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农业技术员。
那时候,玉素尔经常把愉群翁乡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愉群翁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成果,写成通讯报道,在《伊犁日报》刊发,《伊犁日报》聘请玉素尔为日报通讯员。
为了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充实自己,更好地服务愉群翁的农民父老,玉索尔多次申请去内地农业科研基地观摩学习,广交同行,勤交流,多提问。
农业技术员的办公地点在田间地头,玉素尔作为农技站站长,也是和他的成员一起在田地里,从不放过庄稼的每个生长变化,从出苗成熟,需要无数个日夜的仔细观察、细心记录。
就针对林木病虫害防治的问题,玉素尔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他反复配制杀虫药,亲自喷洒做试验,并记录了详细的过程和结论。
愉群翁乡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愉群翁的农业生产、林果业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八十年代,愉群翁乡的农业技术推广始终走在全县、乃至全州前例。
八十年代后期,玉素尔又担任了愉群翁乡党委秘书,后又兼任了愉群翁乡组织干事,他年富力强,具有创造力,当时在愉群翁乡正准备竞选乡长一职。
玉素尔多次荣获县级、州级嘉奖,可是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玉素尔心血的付出,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科技技术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玉素尔倒下了。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都是因为农药的侵入而得病,玉索儿的同伴,塞达阿合麦提也和玉素尔一样倒下了。
一九九零年,刚刚四十岁的玉素尔,因肝病毒,英年早逝,把无尽的思念和伤痛留给了年迈的母亲,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未成年的三个儿女……
愉群翁万亩良田有他的足迹;愉群翁翻滚的万顷麦浪里有他的身影;愉群翁上万的农民的心里永远记得他--农业科技技术员玉素尔。
愉群翁往事之:哑巴舅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