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农田里的造假土壤

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科研测产成风,甚至“一测就破纪录”,这种违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现象必然存在一些“猫腻”,近日有媒体报道,华北某地一家农业企业试验时,在播种环节故意将水稻间距留得很开,等到收获前几天,事先悄悄把同时播种在别处相同品种的移栽到试验田里,数据自然变得好看。还有一些农业企业把提前准备好的稻谷藏在沟渠、收割机或地布里,趁现场忙碌之际悄悄混到测产稻谷中。据报道,这种情况竟然并非个例,这种直接在试验田里动手脚的情况并不鲜见。笔者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是一起农业科研不端行为,更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严重破坏。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些企业通过操纵试验数据,不仅误导了决策者,也直接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会破坏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信誉,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甚至阻碍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

诚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前段时间,华中农业大学的11位研究生公开举报了自己的导师学术造假,不久后,华中农业大学对黄某某做出解聘、撤销一切校内职务一系列处理,教师资格、论文和项目也都将被撤销。可以看出,在科研领域,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造假的后果十分严重。每一次的试验、每一次的数据记录都是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只有保持诚信和真实,才能确保科研结果的可靠性,才能为生产生活提供真实可信的技术支撑。而上文中在农田中大放卫星的行为如果不被报道,势必会侵占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虚高的数据也给脚踏实地搞科研的人举步维艰,得不到科研资金的支持,这会导致一些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心态发生扭曲,进一步破坏农业科研环境。

此外,诚信与真实也是农业科研的社会责任。农业科研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任何对农业科研数据的虚假宣传和不诚信行为,都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极大威胁,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统计造假”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统计造假会干扰甚至误导宏观决策,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

要防范和打击农业科研不端行为,一方面是加强监管。政府应当担负起主体责任,为科研、为农民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定严格的科研规范和处罚措施,对于发现的科研不端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其次,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增强诚信自律意识;此外,科研机构应积极公开科研成果和数据,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这起农业试验田里的“猫腻”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科研领域存在的不诚信行为。我们要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教训,加强农业科研诚信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诚信、真实、公正的环境,为农业发展和农民福祉贡献我们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