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林,这本书是我近一年来看的最有耐心的外国书籍,大部分外国著作都是有太多的数据,科学证明让我感觉读起来非常枯燥,但这本书却不一样。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纠正了我以前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错误理解。
一、生命意义不是找出来的,是我们活出来的。
一开始看到书的简介,我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部类似于恐怖电影的书籍,但是当你真正阅读了才发现这本书难得之处在于:作者作为灾难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他没有描述集中营中惨绝人寰的状态,没有对生命的践踏做太多的渲染,而是超越了痛苦本身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意义。
生命本无意义,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提问给的答案就形成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命中注定,更多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我们的活法就是生命意义在我们人生的表现。
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二、在极端困难的时刻,就是他的救赎之道。
作者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时刻都有意义,即使是在极端困难的时刻,我们背上苦难的十字架时,如果我们知道苦难带给我们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不容易被苦难的十字架压死。
所以生命的痛苦必须由自己承担,而能从苦难中得到什么也是自己的感悟。因此,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旁人是插不了手的。
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作者通过对比悲观者和乐观者对时间流逝的恐惧的不同对待方式,他在书中介绍了一种新的心理疗法——意义疗法。让自己明白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自己面对困难不放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书中举了一个丧妻后痛苦到抑郁的男子,作者并没有开导他如何面对妻子的离去,而是通过对话让他明白如果妻子后死你先死,她也要承受和你一样的痛苦,而幸运地是现在的你帮她承担了她要承担的痛苦。于是男子明白了他痛苦的意义,虽然妻子还是走了,虽然还是会想念,虽然还是很痛苦,但他却做了很多以前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以丰富生命的形式去纪念妻子。他的心理多了一份坚强而不是抑郁。
作者认为,现在太多的心理疾病是属于集体官能症——存在之虚无——可以被表述为私人和个人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毫无意义。至于心理治疗,如果它自身不能摆脱当代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的话,那它永远也对付不了这种大范围的集体官能症。
这让我联想起了现在流行的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在衣食无忧的年代,这种文化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可以设想以下:如果人们放弃了对正义、爱情、努力、梦想的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幸福吗?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我们可能只有房子而没有家,我们可能只有工作而不是事业。
一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生命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那我们该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呢?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人是决定了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还是坏的方面发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抱怨,出身不如人,外表不如人,家里没有旷,我们觉得面对生活我们无能为力,其实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外表,这些都只是选项,我们没有办法控制选项的自由,但是我们仍然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找到生命之意义,转变观念非常重要,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反求诸己”如果树立这种观念,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要相信人类总是有能力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就像作者一样,从集中营出来以后尽情享受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