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群里发了作业,这一期练笔的题目是:彼岸,体裁七绝。
大家发来的作品,五花八门。大体内容呢?乘风破浪去对岸的居多,只是有的乘舟,有的乘风,或者给此次出行找一个区域,一个目标,一个借口。或者有的干脆硬生生的用文字去描述在风中摇曳的彼岸花。
我不禁哑然。彼岸,一个凝注了太多精神,情感在里面的词,怎一个直观的“对岸”了得。
我没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没有动笔写,更没有轻易去评论。
把彼岸理解成对岸,这太浮于表面了。对于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来说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这个几万人的诗词群里,中老年人居多,有学识的退休人员不在少数。
我困惑的是,有了那么多人生阅历的人 ,看问题居然还是这么浅显?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就这么一直浅下去?
突然想到,有些人的浅,就像顶在头上的标签,和年龄,阅历,学历无关。甚至,不仅浅,还薄,不仅薄,还刻在了骨子里,难以转弯,无法改变。
想起很久以前和一个朋友闲聊,他人已中年,在一个领域发展的不错,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兴致勃勃的讲他看的电视剧《赵氏孤儿》,大骂特骂屠岸贾心狠手辣,为了一个孩子,要杀掉全城的孩子。我问他你想过为啥呢?他坏啊!所以他是坏人。对方脱口而出。
我告诉他因为程婴不怕死,但他却善良。这种方式是逼迫程婴做选择最有力最有效的办法。
他当时看我的眼神,我怎么都忘不了,是那种完全不懂,猜不出也想不透的痴傻与无奈,或者天真,老年的天真,算啦 ,还是用这个词吧—一脸懵逼。
我敢保证,过去很多年了,这个问题,他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所以,有些彼岸,是有些人无论花费多少心力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他可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津津乐道,却与有些事物、思想天生有隔膜,彼此互不干扰。
诗词群里的讨论还在继续,我的老师资深诗词理论家舍得之间老师出来给大家科普:
他说“彼岸”的意味,不是所有岸都能成为彼岸的。即使远岸,也未必是。严格的说,“彼岸”根本就不是现实中的任何“岸”。海岸,江畔,都不能成为“彼岸”它关乎轮回,关乎生死,关乎阴阳,关乎维度,关乎永远无法互相接触的彼此。
不同的时空,有如刀郎《花妖》歌里的男女彼此,那就是彼岸。离去的亲人,也在彼岸。回头看,曾经的自己,也是彼岸。所以,彼岸,至少是一种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所在。它几乎,就是一种“绝望”。那种“永隔”带来的意味。
彼岸,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无力的绝望,是一种永远无法触及。比如,我想永生,但我做不到,永生,就是一种彼岸。
彼岸,首先是一种关联。无关的,不算彼岸。彼岸,又是一种遥不可及。比如天人永隔,比如梦里幻象。
总之,彼岸,其实就不是一种现实。向往,就是关联。但是,达不到,或者是没有希望达到。比如,思念已经走的亲人,渴望见面,但是做不到。亲人所在,就是彼岸。彼岸,就不是现实中任何岸口。
老师这一段,是对彼岸最精准的解释了。这种解释,远远超过了百度中的做出的任何理解。因为有人已经贴出了百度的解释贴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的这一段解释绝对是躬行后,深思后的最精准的文字表达。
讨论还在继续,我却被一种神思扯走了。
由此到彼,从今天到明天,由我到你,从春华到秋实,从初生到覆灭……是能感受到经历过的彼岸,还有那些心里深处,在独处时,夜静时拿出来缝缝补补的伤口,情感呢?
谁也不是谁的彼岸,每个人也都是游走在生与死之间的过客而已。每一步,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与他人,又有多大的关系,做选择的,自能是自己。承受结果的,也是自己。
人类的终极本质,毕竟是孤独的。
彼岸,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在自己目光所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