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笔记(17)

东方传统乐曲的自动演化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西方作曲家是怎么样把一个旋律扭来转去的,变成不同的旋律版本。像这样的变奏或者是说旋律的变化在东方是否也存在呢??答案是:存在

像这种旋律的变化,在西方的古典音乐世界,经常是透过单一的作曲家,来完成旋律的变奏或旋律的再发展与改编。比如说我们前面提过的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还有贝多芬在创作《欢乐颂》的整个发展过程。

而东方乐曲的变奏或变形,特别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谣或者是传统乐曲,通常不是掌握在单一作曲家的手上,而是这些曲子会自然演化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其实并不是说传统乐曲长了脑子,而是传唱这些歌曲的人都很聪明地举一反三了。

你有没有发现有很多的传统民歌,基本上都是作者不详(佚名)。因为民谣流传的路径通常是某一个人,他针对当时的某一个特定事件有一个看法,可能就随口来个顺口溜,还顺便给它配一段旋律。被身边的人听见了觉得挺好听的,于是这首民谣的雏形就像长了脚一样的,开始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播出去了。

在这个传播的过程,每一个参与传唱的人,又加上了他自己的诠释,比如说某甲可能加减或修改了某一些歌词,某乙可能是个特别会唱歌的人,所以他觉得他需要在某一个乐句上,增加一点装饰音才会更好听。

也许当这首民谣流传到第100个人那儿的时候,刚好是隔壁村庄那个读书人,他可能觉得,哎呀,这个歌词太粗俗了,于是他又出手改了几句再往下传。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很多传统民谣,就是通过这样的集体创作而自然衍生的,而且在衍生的过程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把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

这首《茉莉花》,很多人都知道它至少有两个旋律版本。这两个旋律,猛一听觉得好像不太一样,但你认真听,会听得出它们之间的亲戚关系。

《茉莉花》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最原始的曲调,大约源起于明清时期,是扬州的仪征、南京六合等等地区所流行的小曲。

不过那个时候它的曲名还不是叫做《茉莉花》,它当时的曲名可能叫做《鲜花调》。《鲜花调》最早的歌词版本是在公元1771年,也就是乾隆39年,出现在扬州的一个戏曲脚本。

它最早的旋律曲谱记录,要到公元1821年,也就是出现歌词50年之后的道光元年,有一位清朝的读书人,他自称为贮香主人。他编纂了一本十二卷的大部头杂学类书刊叫做《小慧集》。

《鲜花调》最早的旋律记录就是在这个《小慧集》里,用汉人习惯的一种文字谱,叫做“公尺谱”被记载着。

当时的《鲜花调》听起来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听到的乐曲版本,但它的歌词可不只提到茉莉花而已,除了茉莉花,还提到金银花跟玫瑰花。

当时的歌词大约就是说,“哎呀,茉莉花真是香呀,我真想把它采一朵来戴,但又怕它明年不发芽。哇,金银花真是美,我好想摘一朵来戴着,却又怕赏花的人看不到花,我会被人骂。那玫瑰花开的像个碗口那么大,我真想摘一朵来戴,但又怕被玫瑰花刺扎到手。”

那这个《鲜花调》的三种花,为什么又变成一种茉莉花呢?是这样子的,有一个歌舞剧团,在1942年的一个冬天,来到江苏演出,这个团有个14岁的小团员,名字叫做何仿(中国杰出的音乐家)。

他听当地人说,这附近有一个非常会弹唱的民间艺人,所以他就找出了这位艺人来采风,艺人唱了这首《鲜花调》,年轻的何仿采下了词曲谱之后,就保留了第二段,并且改写成《茉莉花》。

透过这些故事,还有透过这些版本,你大概就可以想象得出来,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民谣可以产生那么多的不同版本了。

总结一下:

东方的传统民谣,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民谣,它旋律上的各种变形,都不是由同一位作曲家来决定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通过很多民间的传唱者,不断地修饰、再创作所形成的集体贡献,同时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这其实也是民谣的精髓所在。

推荐聆听《茉莉花》中国民歌  演唱者:北京天使合唱团    收录于《山上的孩子》专辑

《洁》制作人:任韵  收录于《茶道》专辑

                                          2018.11.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