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五个条文,今天继续伤寒论条文的学习。看我能不能发现什么宝出来哈哈。
【7.22】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宋本第53条)
【7.2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宋本第54条)
这两条是在突出桂枝汤的调和营卫的功效,除了驱散风邪之外。当营卫不调时,但是营气足,身体没有其他问题,会自汗,但是会停止;卫气跟不上营气的调和度时,人会常常处于低烧状态。所以在临床上,桂枝汤除了可以治感冒,还可以治疗自汗,治疗低烧问题。
【7.24】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宋本第55条)
这条所指情况,是麻黄汤证,但是还没发汗,鼻血先流出来了,可是身体的能量不足以把里面的寒邪一起推出来,就要再吃下麻黄汤,帮助身体吧寒邪排干净。
有的时候身体会莫名流鼻血的体质是因为里面有寒邪,而能量不足以把寒邪赶走,所以身体很努力挣扎要把寒邪逼出来,可是一直逼不干净,就会形成一种惯性的流鼻血。如果是有寒邪的流鼻血,通常会有个特征,就是在流鼻血之前,额头会有一点痛,然后鼻血流出来之后头痛会缓解。
【7.25】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宋本第56条)
这条中有蛮多细节的:
1、 感冒,便秘了,不一定是传到了阳明的腑实证,有可能还是因为太阳表邪的原因,所以身体正气都去支援了,肠道动力不足,或者是肠道中有风邪造成。所以要注意辩证,有表证时不可下之呢,所以这时候可以看小便,如果小便是清的,并无热像,那就是并非阳明腑实证的便秘,所以要用发表的方法。
2、 那这一条在宋本里多一句“若头痛者必衄”,头痛有可能是太阳,也有可能是阳明,但是头痛又流鼻血了,那肯定是太阳了,那推寒邪最好用麻黄汤了,但是因为这里已经便秘了,说明肠道水分很干了,所以要用桂枝汤比较合适。
3、 当肠道比较干的时候,用桂枝汤可以将入营出卫的这个药性平衡,所以桂枝汤发汗,这个人也不会被抽干。
4、 麻黄汤取汗于营,桂枝汤取汗于卫,所以是相对的存在。
【7.26】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宋本第57条,宋本为“脉浮数者”)
从这条中,又让人觉得仲景爷爷真是好细致好严谨啊,在临床上,会有发汗后邪气还是没有干净的情况,当我们的正气和邪气在纠缠不清的时候,人会有烦的感觉,脉也重新回到了浮紧的状态,或者是浮数,表示病邪在蔓延中,所以需要再次发汗,但是已经用过麻黄剂了,汗孔也会被打松了,就用桂枝汤发比较安全。
我们治疗疾病,绝不能单单以把邪气赶走为目标的,而是同时要保护好患者的生命能,顾护好人的正气是非常重要的。
【7.27】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宋本第58条)
【7.28】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宋本第59条)
这两条讲的是“勿治的学问”,就是不要治,不要加以干涉,不要过当治疗。医者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患者人体自然的疗愈机能。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如何判断“阴阳自和”?一是从脉象,如果寸关尺,浮中沉,左右手,脉象都有一个共通的调子,好像身体里每个部位都已经有共鸣的感觉了,代表身体已经正常或者是健康的能量运作已经开始发动了。二是嘴巴有口水,皮肤有一点湿润感,就是阴阳自和的象征,就不要医他了。
今天的内容,感觉到仲景爷爷的细致,谨慎与责任感,有爱心呀。这样的医者好赞。发心,基础,专业,感知力都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