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时常听父母念叨,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上得起学,读得上书。不错,父母亲那一代就是在时代催化下最不幸的教育孤儿。听母亲说,她是偷偷上的学,晚了半学期,不认识abcd,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不让去了,在家下地喂猪带孩子。
现如今,父辈母辈们对物质条件的改善都异常知足,他们跨越了千禧之年,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吃大锅饭挣工分到土地私有自产自足。我们爱着养育自己的土地,爱着家乡的每条溪流,可有好总会有坏,儿时上学马路两旁的白杨树不见了,夏天常去村口采莲子的池塘填成了宅基地。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写道:“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我很想去看看,母亲口中那个下雨天车道里就能捉到鱼的年代。我们由穷到富,从吃土豆马铃薯到鸡鸭鱼肉,从土坯房倒钢筋混凝土,我们正在离所谓的城市越来越近,可不知怎么却活得越来越不自然。
母亲还是会埋怨当初没有上学,更像是给我们的前车之鉴,一定要好好读书。可母亲不知道,时代变了,四十年前的大学文凭和四十年后的大学文凭早已无法相提并论,我们更不知道,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往后还有什么东西变得更望尘莫及。
2
周末回家,免不得招来左邻右舍一顿刨根问底儿。对门的奶奶,隔壁的大妈,就连住在胡同口十几年的寡妇都会问上一句“有对象没”。我多半会一脸不屑的搪塞过去“有,下次给你带几个,好好挑挑”。没错,就是靠这种战术把七大姑八大姨们弄得一脸蒙逼,打乱她们的思路。不然,实实在在的说“有或没有”,又会是一场唇枪舌战。
我也无可奈何这帮上了岁数的老人,毕竟,她们二十五六岁时,孩子都会打酱油。可这又到了一个明天后天都未知的时代。小时候,因为学习差,母亲早早就在老家置办了宅基地,十几年过去了,我大学毕业,宅基地仍在闲置。是啊,回农村盖房娶媳妇是不可能了。
电影《怦然心动》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这句台词很好的诠释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而二十几岁的我们更迫切的想追上这些差距。
我曾感叹与周遭同事的差距,有人开三十万的车,有人手握三套房产,而我租着月付三百房子骑着二百的车子。所以有时,会觉得心酸和累,同样是生命,为什么别人就活得光鲜亮丽,自己却活得灰头土脸。
可我又知道,这些不公无处不在,我们不能整日生活在与别人比较之下的阴影中。二十几岁,我们应该庆幸,这么早就晓得这些差距,所以该趁着年华正好,努力缩短这些差距。
3
诚然,什么年纪着什么急,老一辈的催促着成家。可生活成本的剧增让我们走走停停,时而混沌,时而彷徨。
“两会”期间,“房住不炒”已然成了热点,北京城区的平米房价直追我们这些打工族的年收入。我总以为房价上涨不会蔓延那么快。可每天看着在售楼处上班的同学发朋友圈“今天涨每平米涨三百”“后天再涨三百”。上个月刚刚交了首付款的同事,这个月乐呵呵的跟我说“那个小区已经涨了一千了”。给新盘售楼处打电话,要么告诉你还有最后一套,要么是捂盘不卖。
我托朋友给找了一个房屋中介,犹犹豫豫的说着底价要求,走马观花的看了几套,总觉得哪里都不值那个钱。说到底,人们啊,就是愿意自作自受。
我有时在想,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介质,在某个地方观望着年轻的我们。我更想让这些苦日子看到尽头,哪怕我们终究只是望洋兴叹的小人物。可转念之间,又觉得世间种种皆有因果,就是存在神灵也不会让我们看见。
所以,既然活在了这个出国容易,买房困难的时代。倒不如循规守矩,把某些东西想的简单点。我们要相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望尘莫及。
4
看过一个街头采访,是针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和四五十岁中年人,分别是两个问题“给你1000万老二十岁,愿意不”“让你一无所有再回到二十岁,愿意不”。看完视频后,眼角有些泛红,因为无一例外,都不愿意老去。1000万和一无所有,诱惑和挑战,年轻人拒绝诱惑选择继续年轻,中年人接受挑战回归青春。
很显然,或许现在的我们茫然无知,我们一无所有。可路漫漫,时间总能教会我们做选择题,判断题。我们都感叹过年轻没什么好,可越成长就越能体会年轻的宝贵。因为年轻,我们可以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择良人遇佳偶;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放逐流浪。
没错,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好与坏。我们既然生活在了这个时代,就要接受它每一天的变化和进步,不能被这个时代的高房价所困。
至少我深深相信,我们很年轻,要有梦想有激情,有乘风破浪的魄力,有不畏流言诋毁的勇气。你也一样,想过笑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难,好好的活在当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