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一个精神深渊——《人间信》读书笔记

麦家的《人间信》终于读完。其间交织着深思与痛苦,感动与愤怒。作者说他自己写这本书是“故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人生海海》,这是第二部。前者讲家乡的传奇人物,而这一部讲的是小人物的尘世痛苦。是一部充满痛感与和解的文学力作,既是对个体精神史的深度回溯,也是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刻叩问。

诗人认为人间都是美好的,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成不了诗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深渊,但是往往穷其一生,都没有勇气细细的凝望它。

一、原生家庭的创伤:罪与罚的轮回

《人间信》的叙事核心,是主人公“我”与父亲之间近乎宿命般的对抗。父亲作为家族的“潦坯”——一个懒惰、嗜赌、缺乏责任感的形象,成为家庭苦难的源头。他的绰号“日本佬”源于救下日本少年的往事,这一选择在特殊年代成为家族的原罪,让全家陷入被批斗的泥潭。麦家用近乎残酷的笔触刻画了父亲的无能与堕落:他沉迷赌博,甚至不惜偷走儿子的压岁钱;面对家庭危机,他选择逃避而非担当,最终导致儿子“我”在愤怒与绝望中举报了他,使其入狱八年。这种父子关系的撕裂,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大时代下家庭伦理崩塌的缩影。正如小说中奶奶的叹息:“我家的日子长了刺,吃水都要戳喉咙”,家庭的苦难如同遗传的毒药,代际传递着屈辱与挣扎。

文章总共八章,其中七章用的都是第一人称,而第六章却用的是第三人称。题目是“我,另一个我”,写的还是蒋富春,但又不像他。在这里,他成了一个竭力挣脱原生家庭,不惜一切手段,一切代价,不顾人伦,只为远走高飞的一个既自私、冷血,又可悲、可怜的“我”。若干年后,我从文字的夹缝中看到了作者对那时“我”的悲悯,所以,竟然用了“他”。因为作者不想认识那时陌生的、冷血的、近乎残忍的“我”。我是这样理解的。但是原生家庭的挣脱,不伤筋断骨,是没有办法逃离的,哪怕暂时的。

二、个体与时代的双重困境

“我”的举报行为,既是少年对父权的反叛,也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寻求生存的无奈选择。通过“大义灭亲”,“我”得以逃离家乡的桎梏,参军入伍,开启新的人生。然而,逃离并未带来真正的解脱。小说通过双重视角的切换(童年视角与成年回望),揭示了“越是远离,这里的一切就越跟你有关”的悖论。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谅解、小妹的坚守,成为缠绕“我”一生的幽灵。麦家在此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逃离是自救,却也伴随着背叛的负罪感;回归是救赎,却需直面过往的千疮百孔。这种挣扎,既是个体对家庭的情感纠葛,也隐喻了动荡年代中一代人对家国命运的迷茫与突围。也是从逃离家乡到回归家乡的过程。家乡给了伤痛,而最后也只有回到家乡才可以止痛。

在小说末尾,蒋琴声从国外写信道“我想念在双家村的日子,每天都贫穷而骄傲,每天都忙碌而天真……但双家村以过度爱我、宠我而让我丢失了一种美德:不能过平常人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的痛苦慢慢结痂,我们只记住了那个时代的美好。

三、和解的可能:在废墟上重建人性之光

尽管《人间信》充满了苦难的底色,但麦家并未让故事止步于控诉。小说的后半段,通过三代女性的坚韧——奶奶的隐忍、母亲的坚守、小妹的牺牲——逐渐勾勒出救赎的路径。尤其是“我”与母亲的和解,象征着对过往的接纳:“至少我原谅了自己”。这种和解不是对罪孽的粉饰,而是对人性脆弱性的承认。父亲的形象也并非单纯的恶人,他的堕落既是性格缺陷,也是时代挤压的产物。我们那个人不是一个千疮百孔的麻袋?谁的脚底板没有厚茧?麦家借母亲之口道出:“父亲不过是时不济、命不好,替人受过”,以此消解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转向对历史与人性的悲悯。原谅即放过,放过即成长。当一个人有勇气凝视自己精神的深渊,也是这个人爬出黑洞的证明。

四、文学的力量:创伤的疗愈与超越

《人间信》的创作本身,是麦家对自我生命的疗愈。他坦言,这本书“不是我的经历,是我的精神”,源于与父亲长达十七年的冷战,以及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后无法弥补的遗憾。写作过程中,麦家闭关寺庙,多次推翻重写,甚至为书中人物痛哭失声。这种近乎自虐的创作态度,让文字超越了虚构的界限,成为作者与读者共情的桥梁。正如书中所言:“人缺位的时候,文学一定会补位”,麦家通过文学的力量,将个体的创伤升华为普世的精神资源,为那些困于原生家庭、时代伤痕的读者提供了一条释怀的路径。每一个人都用一生去疗愈自己受伤的童年。不知那个聪明人讲的话。当你掰开原生家庭的创伤,血淋淋给别人看时,大概已经被疗愈的近乎康复了吧。

《人间信》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家庭既是枷锁,也是血脉的纽带;时代既是压迫者,也是塑造者。麦家以冷峻的笔触剖开人性的阴暗,却又在废墟中埋下希望的种子——无论是奶奶隐姓埋名寄钱赎罪,还是“我”最终与自我和解,都指向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命力。正如书名所喻,“人间信”既是主谓短语“人间来信”,也是偏正短语“人间的信”,更是一个动宾短语,要“信人间”:在破碎与重建之间,唯有相信人性的韧性,方能抵达救赎的彼岸。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一封写给所有被困于过往者的信,提醒我们:与命运和解的勇气,或许正是照亮幽暗人性的那束光。这世上至少有一个人是爱着你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